共236,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深入
得入
从空入假观
从冥入冥
理入
眼入
著铠入阵
开心入智阖智
开示悟入
无馀入寂
智息入
超入三昧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鼻入
佛类词典(续上)
阴持入经深入
得入
从空入假观
从冥入冥
理入
眼入
著铠入阵
开心入智阖智
开示悟入
无馀入寂
智息入
超入三昧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鼻入
阴持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后汉安世高译,二卷。说五阴六入等之法相,及三十七器之道科。小乘部。
(经名)后汉安世高译,二卷。说五阴六入等之法相,及三十七器之道科。小乘部。
深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尼延底,译曰深入。贪之别名。贪能深入所欲之境,又能深入自心故名深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名义集六曰:「尼延底,此云深入,贪之异名。乐著为贪。」
(术语)梵语曰尼延底,译曰深入。贪之别名。贪能深入所欲之境,又能深入自心故名深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名义集六曰:「尼延底,此云深入,贪之异名。乐著为贪。」
得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得入于佛道也,又得者證得,入者悟入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要无不得入。」起信论曰:「若离于念名为得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术语)言得入于佛道也,又得者證得,入者悟入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要无不得入。」起信论曰:「若离于念名为得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从空入假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教三谛观之一。(参见: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的观法,菩萨先修空观,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次观诸法虽空,幻相历然不无,因果业报不失,故能从空出假,作诸佛事,广度众生,是为从空入假观。
(术语)别教三谛观之一。(参见: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的观法,菩萨先修空观,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次观诸法虽空,幻相历然不无,因果业报不失,故能从空出假,作诸佛事,广度众生,是为从空入假观。
从冥入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众生不听佛法从幽冥而流转于幽冥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三藏法数】
冥即暗也。谓世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及馀种种下贱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而复作卑贱之业,名之为冥。处此冥中,复行身口意恶业,死堕恶趣,是为从冥入冥。(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恶趣即饿鬼、畜生、地狱也。)
(杂语)众生不听佛法从幽冥而流转于幽冥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三藏法数】
冥即暗也。谓世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及馀种种下贱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而复作卑贱之业,名之为冥。处此冥中,复行身口意恶业,死堕恶趣,是为从冥入冥。(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恶趣即饿鬼、畜生、地狱也。)
理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入之一。深信凡圣一如之理而不疑也。依此理入而起修行,谓之行入。见金刚三昧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二入之一。(参见:二入)
【三藏法数】
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术语)二入之一。深信凡圣一如之理而不疑也。依此理入而起修行,谓之行入。见金刚三昧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二入之一。(参见:二入)
【三藏法数】
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理入,众生深信本具之理性,于理无所疑,谓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谓之行入也。金刚三昧经上曰:达摩所说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行入则有四者: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闇,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见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
【佛学常见辞汇】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鍊意志。
(名数)一理入,众生深信本具之理性,于理无所疑,谓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谓之行入也。金刚三昧经上曰:达摩所说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行入则有四者: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闇,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见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
【佛学常见辞汇】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鍊意志。
眼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故名眼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故名眼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十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著铠入阵
【佛学大辞典】
(譬喻)喻比丘之持戒坚固者。遗教经曰:「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如著铠入阵。」
(譬喻)喻比丘之持戒坚固者。遗教经曰:「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如著铠入阵。」
开心入智阖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五相成身之前说此三种。开心者,为入无漏智先开我之心殿也。出观自在王如来轨。
(术语)金刚界五相成身之前说此三种。开心者,为入无漏智先开我之心殿也。出观自在王如来轨。
开示悟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者如始开藏户也。示者如现藏内之宝也。悟者如一一记得藏内宝物也。入者如入藏取宝物也。此开悟之浅深,次第配之于大乘之阶位四十位。文句四上曰:「知见者,智知于理,见谛法。谛法无为则无分别。以无为故而有差别。约此知见,论开示悟入,以略拟广则有四十位。(中略)开者,即是十位。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海。」
【佛学常见辞汇】
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悟是悟佛知见,入是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怀。
(术语)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者如始开藏户也。示者如现藏内之宝也。悟者如一一记得藏内宝物也。入者如入藏取宝物也。此开悟之浅深,次第配之于大乘之阶位四十位。文句四上曰:「知见者,智知于理,见谛法。谛法无为则无分别。以无为故而有差别。约此知见,论开示悟入,以略拟广则有四十位。(中略)开者,即是十位。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海。」
【佛学常见辞汇】
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悟是悟佛知见,入是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怀。
无馀入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乘之人,證无馀涅槃而归入寂灭也。
(术语)二乘之人,證无馀涅槃而归入寂灭也。
智息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于数息观觉照入息分明也。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于数息观觉照入息分明也。
超入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超越三昧)
【三藏法数】
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入一定,而不能超入二定,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入也。(不用处,即无所有处也。)
(术语)(参见:超越三昧)
【三藏法数】
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入一定,而不能超入二定,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入也。(不用处,即无所有处也。)
超越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禅定浅深次第为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出入皆以顺此次第为法。例如散心之人,不能直入四无色定,必先入初禅定,顺次而入第四禅,后入四无色之初定也。又出定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是乃声闻人之法也。然佛及深位之菩萨不必用此次第,得由散心直入灭尽定,得由灭尽定直出散心,谓之超越三昧。智度论八十一曰:「问曰: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从散心而入灭尽定。答曰:大小乘法异,不超二者。小乘法中说,菩萨无量福德,智慧深入禅定力故,能随意超越。」但依小乘有部之说,则许超前二果。
(术语)凡禅定浅深次第为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出入皆以顺此次第为法。例如散心之人,不能直入四无色定,必先入初禅定,顺次而入第四禅,后入四无色之初定也。又出定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是乃声闻人之法也。然佛及深位之菩萨不必用此次第,得由散心直入灭尽定,得由灭尽定直出散心,谓之超越三昧。智度论八十一曰:「问曰: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从散心而入灭尽定。答曰:大小乘法异,不超二者。小乘法中说,菩萨无量福德,智慧深入禅定力故,能随意超越。」但依小乘有部之说,则许超前二果。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顺中论之具名。
(书名)顺中论之具名。
鼻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鼻根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鼻根为识所依,能入于香,故名鼻入。
【三藏法数】
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鼻根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鼻根为识所依,能入于香,故名鼻入。
【三藏法数】
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