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蜃气(蜃氣)
亦作“蜄气”。 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史记·天官书:“海旁蜄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遥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视沉浮,疑诸蜃气,夕復显晦,乍若潜火。”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会母》:“谩委蛇 淄青 道,万里晴光重照,会见波恬蜃气销。” 何其芳 《画梦录·炉边夜话》:“在那辽阔间也许有长春的岛屿,如蜃气所成的楼阁。”
《國語辭典》:幽幽  拼音:yōu yōu
1.深远的样子。《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膴膴亭皋,幽幽林薄。」
2.声音或光线微弱的样子。唐。温庭筠〈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
《國語辭典》:日脚(日腳)  拼音:rì jué
1.从云缝射下的日光。唐。岑参 送李司谏归京诗:「雨过风头黑,云开日脚黄。」宋。范成大〈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词:「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试轻裘。」
2.日子、时间。《水浒传》第七四回:「正是要紧的日脚,先说得明白最好。」
《國語辭典》:曈昽(曈曨)  拼音:tóng lóng
太阳初升时由暗而明的样子。比喻文章由隐而显。晋。陆机 文赋:「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晢而互进。」
《漢語大詞典》:最佳
对于达到某种目的最为有利的某物的数量或程度;特指对某一有机体的生长和繁殖最为有利的条件(如温度、光线、湿度、食物)
《漢語大詞典》:水影
(1).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地面的幻景。远观如水,视地见景,故称。晋书·苻坚载记下:“ 长安 有水影,远观若水,视地则见人,至是则止。”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神龙 中, 洛城 若水影,纤微必照,就视则无所见。”旧唐书·五行志:“ 洛阳 东七里有水影,侧近树木车马之影,歷歷见水影中。”参见“ 海市蜃楼 ”。
(2).水中倒影。 南朝 梁 何逊 《夕望江桥》诗:“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唐 戎昱 《宿桂州江亭呈康端公》诗:“萤光入竹去,水影过江来。” 宋 张耒 《出长夏门》诗:“岩声答远响,水影弄空翠。” 元 倪瓒 《小桃红》曲:“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 秦淮河 的夜。”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漢語大詞典》:重轮(重輪)
(1).即重毂。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轮贰辖,疏轂飞軨。” 薛综 注:“重轮,即重轂也。”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舆有重轮之安,马无泛驾之佚。” 李周翰 注:“天子重轮,取其安也。”参见“ 重轂 ”。
(2).日、月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为祥瑞之象。《隋书·音乐志中》:“烟云同五色,日月并重轮。” 唐 刘禹锡 《贺皇太子受册笺》:“苍震发前星之辉,黄离表重轮之瑞。” 明 何景明 《十五夜高铁溪同沉清溪赵雪舟马百愚过敝居对月》诗:“重轮烂五色,繽纷结文虹。”《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日月重轮珥食:日月之外又现光圈一二重,谓之重轮。”
(3).喻指帝王。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重轮赫赫遮星月,独擅贞明耀万方。”
《漢語大詞典》:重毂(重轂)
古代皇帝乘坐的车。有两个车毂,取其平稳。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凡乘舆,车皆羽盖,金华爪、黄屋……繁缨、重轂。” 汉 蔡邕 独断卷下:“重轂者,轂外復有一轂。”
《國語辭典》:熹微  拼音:xī wéi
天刚亮阳光微薄的样子。《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分類:光线
《國語辭典》:冷光  拼音:lěng guāng
1.月光。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宋。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诗:「月晃长江上下同,画桥横绝冷光中。」
2.指热量极少的萤光和磷光。
《國語辭典》:毫光  拼音:háo guāng
如毫毛般四射的光线。《三国演义》第六回:「傍有军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坚唤军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
《國語辭典》:刺眼  拼音:cì yǎn
1.触目。引申为光线或颜色令人眩目。唐。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如:「夏天的阳光非常刺眼。」
2.惹人注目且使人觉得不顺眼。《文明小史》第四四回:「但是报上宗旨须得改变,非但一句犯上话不敢说,就是稍须刺眼的字也得斟酌斟酌了。」
《漢語大詞典》:回照(迴照)
光线反射,返照。 唐 杨巨源 《月宫词》:“迥过前殿曾学眉,回照长门惯催泪。” 宋 苏轼 《和述古冬日牡丹》:“一朶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明 袁宏道 《闲居》诗:“江烟回照里,转湿转鲜明。”
亦作“廻照”。
(1).指夕照。 南朝 陈 张正见 《伤韦侍读诗》:“高峯落廻照,逝水没惊波。”
(2).犹反照。 唐 李商隐 《灯》诗:“固应留半燄,迴照下幃羞。” 明 陈子龙 《寄献石斋先生》诗:“可怜举世学浮沉、 烛龙 迴照杳难寻。”
《国语辞典》:白光  拼音:bái guāng
白色的光线、明亮的光线。如:「拉开窗帘,一道白光竹自窗外射入。」
《漢語大詞典》:昼晦(晝晦)
白日光线昏暗。《楚辞·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汉书·高帝纪上:“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昼晦, 楚 军大乱,而 汉 王得与数十骑遁去。” 宋 苏轼 《太白词》之一:“雷闐闐,山昼晦。”
《漢語大詞典》:昏霾
(1).光线昏暗。 唐 刘禹锡 《寄李六侍御》诗:“南国异气候,火旻尚昏霾。”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既而昏霾,大风震雷,暴雨如泻。”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昏霾睞眼脂流泔,欲觅清阴少杨柳。”
(2).昏昧,不高明。南齐书·王融传:“而识用昏霾,经术疎浅。”
(3).比喻乱世或邪恶势力。《文选·颜延之〈和谢监灵运〉》:“徒遭良时詖,王道奄昏霾。” 李善 注:“昏霾,喻世乱也。” 宋 王安石 《和董伯懿咏裴晋公平淮西将佐题名》:“ 宪皇 初起众未信,意欲立扫除昏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