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6,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舄奕
昭灵
烛明
齐光
礧砢
明路
淡沲
慈光
显明
韶夏
烈文
灯语
开景
明离
投明
《國語辭典》:舄奕  拼音:xì yì
光彩蝉联不绝,流传久远。《文选。班固。典引》:「以崇严祖考,殷荐宗配帝,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舄奕乎千载。」
《漢語大詞典》:昭灵(昭靈)
(1).光明神奇。《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惟昊天兮昭灵,阳气发兮清明。”原注:“昊天,夏天也。昭,明也;灵,神也。”
(2). 汉 代宫馆名。汉书·霍光传:“起三出闕,筑神道,北临 昭灵 ,南出 承恩 。”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昭灵 、 承恩 ,皆舘名也。”
《漢語大詞典》:烛明(燭明)
(1).照亮。《汉书·礼乐志》:“冯冯翼翼,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
(2).烛光明亮。 唐 杜甫 《今夕行》:“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明 高启 《奉天殿进元史》诗:“漏尽秋城催仗早,烛明春殿卷帘迟。”
《漢語大詞典》:齐光(齊光)
谓一样光明。楚辞·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王逸 注:“言己年与天地相敝,名与日月同耀。” 三国 魏 曹植 《辩道论》:“夫帝者,位殊万国,富有天下,威尊彰明,齐光日月。”
分類:光明
《漢語大詞典》:礧砢
亦作“礌砢”。
(1).树木多节。亦喻人才卓越。晋书·庾敳传:“目 嶠 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九:“﹝ 洋县 开明寺 ﹞中植古柏八株,根节礧砢。”
(2).众多委积貌。 唐 陆龟蒙 《太湖石》诗:“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宋 范成大 《嘲峡石》诗:“礧砢包蠃蚌,淋漓錮铅锡。” 清 魏源 《太室南溪逍遥谷诗》序:“怪石礧砢万状,与水争奇,排奡之极,渐入澄泓。”
(3).形容心地光明,举止洒脱。 明 张居正 《贺少司寇少崖傅公三品奏最序》:“ 楚 之有 江 、 汉 、 衡 、 巫 ,山磅礴而水渀湃,故其人多任率简谅,有礧砢倜儻之概,然其蔽也。” 明 张居正 《宝剑篇》:“丈夫礧砢贵如此,何能齷齪混泥滓!”
《漢語大詞典》:明路
(1).谓正式的途径或程序。红楼梦第一二○回:“惟有这 袭人 ,虽説是算个屋里人,到底他和 宝哥儿 并没有过明路儿的。”
(2).光明的道路。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他还説指了小的这条明路,得了手,他要分半成账。”
《漢語大詞典》:淡沲
亦作“ 淡沱 ”。 形容风光明净。 唐 杜甫 《醉歌行》:“春光淡沲 秦东亭 ,渚蒲芽白水荇青。”一本作“ 澹沲 ”、“ 潭沲 ”。 宋 陆游 《暮春》:“湖上风光犹淡沱,尊前怀抱颇清真。” 清 陈见鑨 《更漏子·出塞》词:“莲叶稀,楝花軃,四望秋容淡沲。”
《漢語大詞典》:慈光
佛教语。诸佛大慈之光明。赞阿弥陀佛偈:“慈光遐被施安乐。”
《國語辭典》:显明(顯明)  拼音:xiǎn míng
1.明白显露。《荀子。成相》:「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2.日出。《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九。六微旨大论》:「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漢語大詞典》:韶夏
(1). 舜 乐和 禹 乐。亦泛指优雅的古乐。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单絃不能发《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衮龙之瑋爗。” 宋 范仲淹 《酬叶道卿学士见寄》:“感兹《韶》《夏》音,佐我臺上春。”
(2).谓德行如 舜 禹 那样光明伟大。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继韶夏,崇号謚。” 李善 注引 文颖 曰:“韶,明也;夏,大也。”
《國語辭典》:烈文  拼音:liè wén
1.含有博爱思想、颂扬功德的文章。《诗经。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2.《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或亦指祭周先公之诗,因以戒时王也。本章二句为:「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國語辭典》:灯语(燈語)  拼音:dēng yǔ
利用灯光一明一暗的间歇,做出长短不同的信号,以为通讯用。
《漢語大詞典》:开景(開景)
开辟光明的局面。《宋书·礼志三》:“运动时来,跃飞风举,澄氛海、 岱 ,开景中区,歇神还灵,頽天重耀。”
《漢語大詞典》:明离(明離)
(1).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后因以“明离”指太阳。 南朝 梁简文帝 《〈昭明太子集〉序》:“ 昭明太子 县明离之极照,履得一之休徵。”
(2).指光明照耀。 唐 柳宗元 《天爵论》:“明离为天之用,恒久为天之道,举斯二者,人伦之要尽是焉。”
(3).指太子。 南朝 梁简文帝 《上昭明太子集别传表》:“臣以不肖,妄作明离。” 唐 徐九皋 《咏史》:“圣主称三杰,明离保四贤。”参见“ 明两 ”。
(4).帐名。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四:“帝所幸宫人名 丽娟 ,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胜兰,不欲衣缨拂之,恐伤痕也……置 丽娟 於明离之帐,恐尘垢污其体也。”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翳明离以上宾,属传体於纤蕚。”
《國語辭典》:明两(明兩)  拼音:míng liǎng
明两原指易经中的离卦。离卦论象为日,日又有明之意。因离卦有上下二体,故称为「明两」。为两明前后相续之象。语出《易经。离卦。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后指帝王贤能可明照四方。《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文选。谢瞻。张子房诗》:「明两烛河阴,庆宵薄汾阳。」唐。李善。注:「郑玄曰:『明两者,取君明上下以明德相承,其于天下之事,无不见也。』」
《國語辭典》:投明  拼音:tóu míng
1.破晓、黎明。《三国志平话。卷下》:「却写书与梅竹,投明还寨,却呈书与军师。」
2.投向光明正道。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他有投明弃暗的心,拿云握雾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