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吠岚僧伽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毗岚)
阿僧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无著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祛,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郁多罗僧伽
【佛学大辞典】
(衣服)Uttara%sanga,上衣,大衣,七条衣也。饰宗记五末曰:「郁多罗僧伽,译云上著衣也。言于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也。」(参见:郁多罗僧)
娑罗僧伽何尼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十四书之一。(参见:六十四书)
般僧伽胝
【佛学大辞典】
(衣服)Parisam%gha%ti,佛之僧伽梨也。(参见:僧伽梨)
僧伽梨
【佛学大辞典】
(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称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鸱,僧伽知。译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义净译为复衣。其义译有种种之名。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故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品。西域记二曰:「僧伽胝,旧曰僧伽梨,讹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讹也,应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译云合,或云重,谓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馀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说诸有部等多则不割。若圣辨部、大众部等则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纽而已。」寄归传二曰:「僧伽胝,译为复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衣之一。(参见:三衣)
【三藏法数】
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嗢怛罗僧伽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参见:郁多罗僧)
僧伽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gha,又作僧祛,僧加,僧企耶。译曰众和会。常略曰僧。比丘之众多和合者。(参见:僧)。木槵子经曰:「至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又】译曰师子。孔雀王咒经上曰:「僧伽,梁言师子。」Sim%ha之转也。【又】人名。僧伽不知何国人何姓。唐龙朔初年来西凉府,次历江淮,隶名于山阳龙兴寺。屡现神异。中宗景龙二年于内道场召问法要。同四年终于荐福寺,寿八十二。见宋高僧传。【又】付法藏第十七祖僧祛耶舍Sam%ghayas/s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僧伽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僧伽吒)
僧伽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僧伽多。译曰集会。法门名。僧伽吒经一曰:「有法门名僧伽吒,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大集会正法经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会。」此二经同本异译也。梵Sam%gha%ta。【又】风灾劫时所起之风名。大宝积经三十七曰:「又风灾起更有大风名僧伽多,彼风所吹举此三千大千世界并苏迷卢山轮围山等及诸大海,举高百踰缮那已碎末为尘。」起世因本经二曰:「有大风名僧伽陀,隋言合会,坏世界。同四卷作僧伽多。」
僧伽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僧伽多。译曰集会。法门名。僧伽吒经一曰:「有法门名僧伽吒,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大集会正法经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会。」此二经同本异译也。梵Sam%gha%ta。【又】风灾劫时所起之风名。大宝积经三十七曰:「又风灾起更有大风名僧伽多,彼风所吹举此三千大千世界并苏迷卢山轮围山等及诸大海,举高百踰缮那已碎末为尘。」起世因本经二曰:「有大风名僧伽陀,隋言合会,坏世界。同四卷作僧伽多。」
僧伽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元魏月婆首那译。说大集会正法者之功德。次有折伏尼犍外道事。
僧伽陀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gata,译曰习种性。位名。仁王经下曰:「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同嘉祥疏五曰:「外国名僧伽,此方名习种性,又义翻名为离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又】僧名,译曰饶善。见历代三宝纪八。
僧伽彼
【佛学大辞典】
(动物)Sim%ha,译曰师子。见名义集二。
僧伽梨
【佛学大辞典】
(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称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鸱,僧伽知。译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义净译为复衣。其义译有种种之名。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故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品。西域记二曰:「僧伽胝,旧曰僧伽梨,讹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讹也,应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译云合,或云重,谓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馀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说诸有部等多则不割。若圣辨部、大众部等则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纽而已。」寄归传二曰:「僧伽胝,译为复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衣之一。(参见:三衣)
【三藏法数】
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三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Antarva%saka,译言中著衣。衬体而著之。三衣皆为方形。缝缀数多之小片者,故随其条数而分三衣。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已上为僧伽梨,特称僧伽梨为大衣。(参见:袈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安陀会衣Antarva%sa,五条袈裟。二郁多罗僧衣Uttra%san%ga,七条袈裟。三僧伽梨衣Sam%gha%ti,九条乃至二十五条袈裟。见行事钞下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安陀会华译为中著衣,五条制成;是平常起卧时著的;郁多罗僧华译为上衣,七条制成,是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僧伽黎华译为众聚时衣,又称为大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是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佛学次第统编】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一、安陀会衣 为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平常著之。
二、郁多罗僧衣 为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内之众中为礼诵斋讲著之。
三、僧伽梨衣 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著之。
僧伽胝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作僧伽致,僧伽鸱,僧伽知,僧伽胝Sam%gha%t!i。(参见:僧伽梨)。
僧伽梨
【佛学大辞典】
(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称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鸱,僧伽知。译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义净译为复衣。其义译有种种之名。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故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品。西域记二曰:「僧伽胝,旧曰僧伽梨,讹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讹也,应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译云合,或云重,谓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馀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说诸有部等多则不割。若圣辨部、大众部等则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纽而已。」寄归传二曰:「僧伽胝,译为复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衣之一。(参见:三衣)
【三藏法数】
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僧伽罗
【佛学大辞典】
(本生)Sim%hala,译曰执师子。释迦如来往昔为大商主时之名。亡罗刹国而立僧伽罗国。西域记十一曰:「昔有大商主云僧伽,其子名僧伽罗。率五百商人入海采宝,为风波飘流至一罗刹女国。罗刹女来迎之,诱入铁城中。后悟其为鬼女,一心祈祷,感一天马,五百商人皆乘之免危难。罗刹女知诱惑不成,凌空至僧伽罗家,呈媚哀请。僧伽罗怒,拔剑欲斩之。罗刹女去而诉之于王。王惑其美色,使内侍。僧伽罗谏,不听。已而罗刹女杀王,持其尸还本处。国人立僧伽罗为王。僧伽罗立为王,率兵至海岛,悉杀鬼女,遂有其国。仍以王名为国号,谓为僧伽罗国。」即今之锡兰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