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诃利帝母画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曰:「先于白上或素绢上,随其大小,画我欢喜母,作天女形。极令殊丽,身白红色天缯宝衣,头冠耳珰,白螺为钏,种种璎珞,庄严其身,坐宝宣台。垂下右足,于宣台两边,傍膝各画二孩子,其母左手于怀中抱一孩子,名毕哩孕迦(梵Prin!ika),极令端正,右手近乳,掌吉祥果。于其左右,并画侍女眷属,或执白拂,或庄严具。」
蛤像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兴善寺有蛤像,相传隋帝嗜蛤,所食甚夥。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置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遂誓不食蛤。见酉阳杂俎。
画像法
【佛学大辞典】
(图像)取不截白清净之物,择去人发,画师受八斋戒,不以胶和色,用新碗盛彩色而画之。其像作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腰下著白衣,衣上有花文,身著轻罗绰袖天衣,以绶带系腰,朝霞络身,其手腕以白螺为钏,其臂上之钏,七宝庄严。一一手上著指环,都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拔折罗,第九把宝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宝幢,第三手把莲华,第四手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蜜经箧。于菩萨下作水池,池中安莲华,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共扶持莲华茎。莲华上安准提菩萨。其像周围安明光焰,其像作怜悯眼看。
鸠摩罗炎负檀像传震旦
【佛学大辞典】
(故事)初优填王以栴檀刻佛像,安置于拘睒弥国。鸠摩罗炎欲负像来此方。路经四国。诸国爱护而不许出国。依本图写,使留其本,至龟玆国,王抑留之,以妹妻之。生罗什。使赍至姚秦。后南宋孝武破秦,迎请此像,还江左,止于龙光寺。世号龙光之瑞像。见资持记下三之二。
塔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塔与佛像。无量寿经下曰:「起立塔像,饭食沙门。」
瑞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优填王始以栴檀作释迦佛之形像,瑞相圆满,故名瑞像。西域记五曰:「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馀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恃力欲举,虽多人数莫能转移。遂图供养,俱言得真,语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像,乃请尊者没特迦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彫刻栴檀,如来自天宫还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
龙光瑞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行事钞下二曰:「恐后世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取图,如是三反,方乃近真。(中略)中国之僧,欲将来汉地诸国各爱护之,不使出境,王令依本写而留之。今所传者,乃至四写也,彼本今在扬州长乐寺。又曰龙光瑞像。」同资持记下三之二曰:「中国之僧,即鸠摩罗琰,自西天负像欲来此方。路经四国,皆留本图写。至龟玆国,王抑之,自道使返,以妹妻之。后生罗什,什赍至姚秦。后南宋孝武破秦,躬迎此像,还江左,止于龙光寺。故号瑞像,至隋朝置于长乐寺。有僧奏请瑞像归寺,今在帝京。此据龙光壁记。」(今者为宋朝,在帝京者,汴都西华门外之圣禅院也)。续稽古史略一曰:「元仁宗延祐三年丙辰,于燕京大圣万安寺立栴檀瑞像殿,安置此像。翰林承旨程钜夫瑞像殿记曰: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龟玆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京一百七十七年(宋朝也),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金朝也),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元朝也),南还燕京内殿居五十四年(元朝也),丁丑岁三月,燕宫火。迎还圣安寺之居。居五十九年。世宗至元十二年,迎奉于万寿山仁智殿。同十四年建大圣万安寺,同二十六年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后殿。其后二十七年,仁宗延祐三年,敕建栴檀瑞像殿。」(此记载于稽古史略四、宋宁宗录中)。
【佛学大辞典】
(图像)扬州龙光寺所安置之旃檀瑞像也。(参见:瑞像)
瑞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优填王始以栴檀作释迦佛之形像,瑞相圆满,故名瑞像。西域记五曰:「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馀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恃力欲举,虽多人数莫能转移。遂图供养,俱言得真,语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像,乃请尊者没特迦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彫刻栴檀,如来自天宫还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
长干寺瑞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行事钞下二曰:「如长干寺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脚趺铭云,今在京师大发灵相。」称阿育王像。
瑜伽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修真言瑜伽经者观想之尊像也。瑜祇经曰:「若作曼荼罗,及画瑜伽像。」
新集浴像仪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慧琳述。
塑像
【佛学大辞典】
(杂语)塑土为像也。陔馀丛考三十二曰:「自佛法盛而塑像遍天下,然塑像实不自佛家始。史记:帝乙为偶人以象天神,与之博。则殷时已开其端。国语:苑蠡去越,越王以金写其形而祀之。国策:宋王偃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厕。则并有铸金者。孟子有作俑之语。宋玉招魂亦云像设。魏文侯曰:吾所学者乃土梗耳。又国策秦王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象寡人,而射其面。又孟尝君将入秦,苏代止之曰:土偶与桃梗相遇。桃梗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岁八月雨降,则汝残矣。土偶曰:吾西岸之土,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削子以为人,雨下水至,漂子而流,吾不知所税驾也。则泥塑木刻,战国时皆已有之矣。又韩非子记桓赫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更小也。此又塑像之秘诀。至佛像,自汉武击休屠,始得其祭天金人以归。然则佛像本用金铸,其后有用土木者,则转从入中国以中国法为之耳。
寿像
【佛学大辞典】
(物名)其人生存中所造之画像木像等,谓之寿像。
像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像法之教化。佛教之来支那,在经佛灭后五百年之正法时后,故为当时佛法之总称。又以儒为名教,故以佛为像教,以拜佛像故也。西域记序曰:「慧日沦影,像化之迹东归。」俱舍颂疏一曰:「圆晖多幸,遭玆像化。」
像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像法及正像末)
【佛学常见辞汇】
像法与末法。(参见:正像末)
正像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三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證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證果者,是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三末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證果时,是为末法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法华玄赞五曰:「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并无。」青龙仁王经疏三下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證,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證,名为末法。」三大部辅注七曰:「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俱舍论二十九以教證为正法之体,明住于正法之世,为一千岁。教法者经律论之三藏也,證法者三乘之菩提分法也(与前言證果异),若有人于其教法诵持及正说者,为住于教法世。若有人行其菩提分法者,为住于證法世。故随此三人住世之时量,可知住于正法世之时量。圣教中总言为唯千岁住(證法唯千年住,教法之住时,复过于此,即像法也)。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證果者。
像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似也。谓与佛灭后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正法相似之佛法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三藏法数曰:「正犹證也,像像似也。」顺权方便经下曰:「我之身侍须菩提已来十二年,未曾得闻如是像法众祐地说。」正像末三时之年数,经论之异说多。(参见:正像末)
【佛学常见辞汇】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正像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三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證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證果者,是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三末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證果时,是为末法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法华玄赞五曰:「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并无。」青龙仁王经疏三下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證,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證,名为末法。」三大部辅注七曰:「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俱舍论二十九以教證为正法之体,明住于正法之世,为一千岁。教法者经律论之三藏也,證法者三乘之菩提分法也(与前言證果异),若有人于其教法诵持及正说者,为住于教法世。若有人行其菩提分法者,为住于證法世。故随此三人住世之时量,可知住于正法世之时量。圣教中总言为唯千岁住(證法唯千年住,教法之住时,复过于此,即像法也)。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證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