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债负(債負)
(1).指借债或放债。 唐 韩愈 《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债负,遂相典贴,渐以成风。” 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盖是将校不法,乞取敛掠,坐放债负,身既不正,难以戢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债负》:“债负必以券约为凭。”
(2).指所欠的债。儒林外史第九回:“他不过是欠债,并非犯法。如今只消到城里问明底细,替他把这几两债负弄清了就是。”
分類:借债放债
《漢語大詞典》:贷钱(貸錢)
借债。史记·孟尝君列传:“岁餘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诸省务以 匡范 贷帖闻” 元 胡三省 注:“贷帖,贷钱之文书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九:“爹乐得蹦高,着忙去张罗钱买布,上 杜善人 家说情贷钱,说来说去都不行。”
分類:借债
《國語辭典》:举债(舉債)  拼音:jǔ zhài
借钱。如:「举债度日」。《梁书。卷二一。列传。王志》:「京师有寡妇,无子,姑亡,举债以敛葬。」
分類:举债借债
《國語辭典》:贷借(貸借)  拼音:dài jiè
金钱物品的借出与贷入。如甲向乙借款,则乙为贷主,甲为借主。
《漢語大詞典》:取债(取債)
犹借债。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 惠卿 曰:‘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彊也。’公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分類:借债
《漢語大詞典》:使帐(使帳)
方言。借债。 梁斌 《红旗谱》二十:“稍有个天灾人祸,就得使帐。” 梁斌 《红旗谱》二三:“说到路费盘缠,一家人直着脖颈不做声。 严志和 说:‘使帐吧,又有什么办法?要用多少钱?’”
分類:方言借债
《漢語大詞典》:告债(告債)
犹借债。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他把和告债的人谈话,当做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
分類:借债
《國語辭典》:行钱(行錢)  拼音:xíng qián
1.杂役、佣人。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行钱,与我请将贤士来者。」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三折:「著行钱抬过那香卓来者。」
2.借高利贷。《明史。卷三○○。外戚传。张峦传》:「指挥司聪者,为延龄行钱,负其五百金。索之急,遂与天文生董昶子至谋讦祖前所首事,胁延龄贿。」
《漢語大詞典》:举息(舉息)
(1).借债付利息。《北史·苏绰传》:“富商大贾,缘兹射利,有者从之贵买,无者与之举息。” 宋 王安石 《上五事书》:“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
(2).生育子女。 宋 梅尧臣 《和答永叔洗儿歌》:“我惭暮年又举息,不可不令朋友知。”
《國語辭典》:债利(債利)  拼音:zhài lì
放债所得或借债应付的利息。唐。卢仝寄男抱孙〉诗:「宅钱都未还,债利日日厚。」
《國語辭典》:揭债(揭債)  拼音:jiē zhài
举债、借钱。《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闻得众人有言,恐怕不稳,又去揭债,央本县显要士夫,写书嘱托知县相公。」
分類:举债借债
《漢語大詞典》:出责(出責)
犹言借债给人。责,通“ 债 ”。国语·晋语二:“吾闻之,惠难徧也,施难报也。不徧不报,卒於怨讎。夫 齐侯 将施惠如出责,是之不果奉。” 韦昭 注:“如出责,望其报也。”
分類:借债
《漢語大詞典》:息借
出利息借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度支部大臣载泽等奏折》:“为军需紧急,供给不敷,息借洋款,以资要用。”
分類:利息借债
《国语辞典》:欠契  拼音:qiàn qì
借债的字据。《红楼梦》第一二回:「贾蔷作好作歹的,也写了一张五十两欠契才罢。」也称为「欠据」。
分类:借债字据
《国语辞典》:捅窟窿  拼音:tǒng kū long
戳个洞,比喻借债。如:「公司经营不善,处处捅窟窿,以债养债的结果当然会破产了。」
分类: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