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新亭倒持手版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雅量〉~369~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曰:「桓温止新亭,大陈兵卫,呼安及坦之,欲于坐害之。王入失措,倒执手版,汗流沾衣。」
《漢語大詞典》:倒持
见“ 倒持泰阿 ”。
分類:倒持
《國語辭典》: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泰阿,宝剑。倒持泰阿指手持泰阿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自己反受伤害。《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也作「泰阿倒持」。
《國語辭典》:太阿倒持  拼音:tài ē dào chí
太阿,宝剑名。太阿倒持指手持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柄,反受其害。《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下强上弱,曰尾大不掉;上权下夺,曰太阿倒持。」也作「倒持泰阿」。
《国语辞典》:泰阿倒持  拼音:tài ē dào chí
比喻授人以柄,自己反受伤害。也作「倒持泰阿」。
《國語辭典》:倒持干戈  拼音:dào chí gān gē
干、戈,武器名。倒持干戈指手持武器尖刃,将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柄,则己身先受害。《三国演义》第二回:「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分類:兵器
《漢語大詞典》:倒持戈矛
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新唐书·陆贽传:“捨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分類:兵器
《漢語大詞典》:倒持手板
见“ 倒执手版 ”。
《漢語大詞典》:倒执手版(倒執手版)
古代官员持手版以朝。倒执手版,谓惊惶失态。晋书·谢安传:“﹝ 桓温 ﹞入赴山陵,止 新亭 ,大陈兵卫,将移 晋 室,呼 安 及 王坦之 ,欲於座害之。 坦之 甚惧……既见 温 , 坦之 汗流沾衣,倒执手版。 安 从容就席。”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待得 新亭 ,倒持手板,何似抽还政事堂。”
《漢語大詞典》:倒持太阿
见“ 倒持泰阿 ”。
《國語辭典》: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泰阿,宝剑。倒持泰阿指手持泰阿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自己反受伤害。《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也作「泰阿倒持」。
《國語辭典》: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泰阿,宝剑。倒持泰阿指手持泰阿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自己反受伤害。《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也作「泰阿倒持」。
《漢語大詞典》:手版倒持
晋简文帝 死, 桓温 于 新亭 陈兵,将不利于 晋 室,呼大臣 谢安 与 王坦之 ,欲害之。 坦之 惧,以问 安 。 安 神色自若,谓 晋 室存亡,在此一行。既见 桓温 , 坦之 流汗沾衣,倒持手版, 谢安 则从容就席。见晋书·谢安传。后以“手版倒持”喻临危难而惊慌失措。 宋 陆游 《官居书事》诗之二:“手版倒持悲末路,寒江独钓愧空风。”
《國語辭典》:倒把  拼音:dǎo bǎ
1.利用物品的差价,买空卖空,转手牟取暴利。如:「股票市场上,总是不缺想靠倒把发财的人。」
2.倒持、倒著拿。唐。张祜 戏颜郎中猎诗:「倒把角弓呈一箭,满川狐兔当头行。」五代十国。欧阳炯春光好。花滴露〉词:「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
《國語辭典》:倒戈  拼音:dào gē
军队背叛,反戈相向。《书经。武成》:「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
《國語辭典》:倒置干戈  拼音:dào zhì gān gē
把兵器收起来,不再打仗。《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也作「倒载干戈」。
《國語辭典》: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泰阿,宝剑。倒持泰阿指手持泰阿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自己反受伤害。《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也作「泰阿倒持」。
《漢語大詞典》:倒杖策
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列子·说符:“ 白公胜 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淮南子·说山训》:“ 白公胜 之倒杖策也…… 儿説 之为 宋王 解闭结也,此皆微眇可以观论者。”韩非子·喻老:“ 白公胜 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鋭贯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