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二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专修,二杂修,唐善导于观经疏,就往生之行,分别正行杂行,更于礼赞,举此二修以料简其得失。即专修为专修正行,杂修为杂修杂行之谓,二行就所行之法而言。二修不外就能行之机而言。空师之所制亦尔。选择集二行章引礼赞文毕曰:「私云:见此文须舍杂修专,岂舍百即百生专修正行坚执千中无一杂修杂行乎。」然日本见真大师就杂行分专行杂行,就正行别专修杂修,以专修杂修独为正行中之判目。正行中有五种,第四之念佛为正业,前三后一为助业,于此二业专修正业之念佛,为专修,助正兼行为杂修。教行信證六曰:「就杂行有专行专心,复有杂行有杂心。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中略)诸善兼行故曰杂行。(中略)亦就正助有专修,有杂修。(中略)杂修者助正兼行故曰杂修。」【又】一、缘修,缘真如而叶于理,有心有作之修行也。如地前之菩萨是。二、真修。證真如无修之行法,自合于理无心无作之修行也。如地上之菩萨是。法华玄义一上曰:「先藉缘修,生后真修。」
【佛学常见辞汇】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證涅槃。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證真如之后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七佛药师五坛修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七佛药师法与五坛之修法也。五坛之修法者,设五坛场。中坛祀大圣不动明王,南方祀军荼利明王,北方祀金刚夜叉明王,东方祀降三世明王,西方祀大威德明王,祈祷之修法也。
三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胜劣之三种:一、无常修,声闻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德,但观一切有为法之无常者。二、非乐修,声闻之人不知诸法中自有涅槃寂灭之乐,但观诸法之苦者。三、无我修,声闻之人,不知有自在无碍之真我,但观五蕴之空者。此名声闻人之劣三修。又,一、常修,菩萨知法身之体,常住不灭,而破声闻无常之执者。二、乐修,菩萨知诸法中自有涅槃寂灭之乐,而破声闻人之苦执者。三、我修,菩萨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之自在,而破声闻人之无我执者。此名菩萨之胜三修。见涅槃经二。
【佛学常见辞汇】
1。无常修、非乐修、无我修。无常修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观察一切有为法的无常;非乐修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诸法中自有涅槃寂灭的快乐,所以只是观察诸法的苦而已;无我修也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无碍的真我,所以只是观察五蕴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声闻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乐修、我修。常修是菩萨知法身的理体乃常住不灭,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无常的执著;乐修是菩萨知诸法中自有涅槃之乐,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苦的执著;我修是菩萨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无我的执著。以上三修是菩萨乘行人的胜三修。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大乘流转所有经同本先出。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佛在灵鹫山,对于十方之梵天,说慈心之法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常略称圆觉经。(参见:圆觉经)
大准提菩萨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佛学大辞典】
(经名)准提忏之具名。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陀罗尼之念诵法。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使译。说八字文殊之修法。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不空译,金刚萨埵修法之仪轨也。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大权修利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护伽蓝神之一。右手加额为远望势之像是也。原为大唐阿育王山之镇守,修利或作修理者非是。育王山临东海,渡海者每望山祈船中安全,以其手加额者,遥望其船而保护之之意,其證为月江印禅师之育王录曰:「僧问:大权菩萨因甚以手加頞?师云:行船全在枢稍人。」
唯识修道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修万法唯识之理,立五位:一、资粮位,于地前住行向之三十心,贮佛道资粮之位。二、加行位,于三十心之终,将入见道,而为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三、通达位,于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三心),通达于二空无我之理之位,即见道也。四、修习位,自初地之住心至第十地出之心(即等觉)间,重修习妙观以断馀障之位,即修道也。五、究竟位,究竟断惑證理之位,即无学道也。开之则为三僧祇四十一位。是法相宗之所立也。见唯识论九。因果合有四十一位。此于十住之前,开十信位,则为五十一位。于第十地之终,开等觉,则为五十二位。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天台宗用五十二位。惟开合不同耳。
五种修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法有五种之别也。一、扇底迦,译言息灾或寂灾。二、布瑟徵迦,译言增益,增荣,或增长。三、阿毗遮噜迦,译言调伏或降伏。四、阿羯沙尼,译言钩召,摄召,或招召。五、伐施迦啰拿。译言敬爱,爱敬,或庆爱。说详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参见:护摩及悉地)
不修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阇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涅槃,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为冥谛涅槃。注维摩经三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不修外道,以却顺观见八万劫,外更不见境,号为冥谛涅槃。如转缕丸高山,缕尽丸止,何须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