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025,分135页显示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5 76 77 78 下一页
修因
修德
理修
圆修
除三毒修三学
断与修
修禅
五位修證
修忍五相
修行四法
十种修三昧法
拜佛修斋
一修一切修
二种修行
佛类词典(续上)
阿修罗战修因
修德
理修
圆修
除三毒修三学
断与修
修禅
五位修證
修忍五相
修行四法
十种修三昧法
拜佛修斋
一修一切修
二种修行
阿修罗战
【佛学常见辞汇】
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修因
【佛学常见辞汇】
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结成佛的果。
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结成佛的果。
修德
【佛学常见辞汇】
用功修来的德,为二德之一。
用功修来的德,为二德之一。
理修
【佛学常见辞汇】
依真理而修,如将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人、我、法相是。
依真理而修,如将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人、我、法相是。
圆修
【佛学常见辞汇】
1。在天台圆教是指同时兼修空假中三观。2。圆满的修习万行。
1。在天台圆教是指同时兼修空假中三观。2。圆满的修习万行。
除三毒修三学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乃有三毒,兹明出世。须明三学,盖智者知一切业苦,成于三毒。为除业苦,当除三毒。对治三毒,故修三学。所谓三学者:
一、戒 戒,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恶业者。
二、定 定,禅定也,能使静虑澄思者。
三、慧 慧,智慧也,观察真理而断妄惑者。
成贪者欲,戒则不欲,不欲则不贪。成瞋者动,定则不动,不动则不瞋。成痴者愚,慧则不愚,不愚则不痴。
前言世间,乃有三毒,兹明出世。须明三学,盖智者知一切业苦,成于三毒。为除业苦,当除三毒。对治三毒,故修三学。所谓三学者:
一、戒 戒,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恶业者。
二、定 定,禅定也,能使静虑澄思者。
三、慧 慧,智慧也,观察真理而断妄惑者。
成贪者欲,戒则不欲,不欲则不贪。成瞋者动,定则不动,不动则不瞋。成痴者愚,慧则不愚,不愚则不痴。
断与修
【佛学次第统编】
断者断除,修者修习,断除一切烦恼,修习一切善法,然后可获解脱,即小乘之出世法,断集修道是也。
断者断除,修者修习,断除一切烦恼,修习一切善法,然后可获解脱,即小乘之出世法,断集修道是也。
修禅
【佛学次第统编】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定。灭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第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经文所说,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种。
一、入超 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四逆顺入超。
二、出超 出亦如是。
三、傍超 复有傍超,亦论四种。
譬如师子,有四种超:一者前掷四十里,譬顺超相。二却掷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观禅之相。
复有具足超,不具足超。俱足超越,即是菩萨,如上所说。不具足超,即是声闻,不能自在远超入故,但能从初禅超入三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黄师子,超则不远,若白师子,则能远掷,可譬菩萨也。
若三乘行人,此入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
修禅
┌四禅……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
┌一、世间禅┤四等……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 └四空处…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四、非非想处
│ ┌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 │ ┌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
│二、亦世间亦│ │ 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
│ 出世间禅┤ │ 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
│(亦名共禅)│十六特胜…┤ 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
│ │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
│ │ └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 └通明观……一、观息…二、观色…三、观心…四、三事俱无
│ ┌九┌一、胖胀……二、青瘀……三、坏
│ │想┤四、血涂漫…五、脓烂……六、虫啖
│ 坏│ └七、散………八、骨………九、烧
│ ┌法┤八┌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
│ │观│念┴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小│ │ │ ┌一、无常………二、苦………………三、无我
乘│ │ │十┤四、食不净……五、世间不可乐……六、死
禅┤ │ └想└七、不净……八、断……九、离……十、尽
定│ ┌观┤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 │ │ ┌八│三、净背舍身作證…………四、处空处背舍
│ │ │ │背┤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
│三│ │不│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 │ │坏│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五、青胜处
│出│ └法┤八│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六、黄胜处
│世│ 观│胜┤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七、赤胜处
│间│ │处└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八、白胜处
│禅│ │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
│︵┤ └十一切处┴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
│亦│ ┌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
│名│鍊………九次第定┤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
│不│ └七、无所有……八、非非想……九、灭受想
│共│ ┌由入初禅次第入二三直至灭受想
│禅│薰………师子奋迅三昧┤
└︶│ └从灭想起次第还入非非想无所有直至初禅
│ ┌一、超入……顺入超…逆入超…顺逆入超…逆顺入超
│ │二、超出……顺出超…逆出超…顺逆出超…逆顺出超
└修………超越三昧┤三、旁超……顺旁超…逆旁超…顺逆旁超…逆顺旁超
└四、具足……具足超…不具足超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定。灭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第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经文所说,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种。
一、入超 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四逆顺入超。
二、出超 出亦如是。
三、傍超 复有傍超,亦论四种。
譬如师子,有四种超:一者前掷四十里,譬顺超相。二却掷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观禅之相。
复有具足超,不具足超。俱足超越,即是菩萨,如上所说。不具足超,即是声闻,不能自在远超入故,但能从初禅超入三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黄师子,超则不远,若白师子,则能远掷,可譬菩萨也。
若三乘行人,此入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
修禅
┌四禅……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
┌一、世间禅┤四等……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 └四空处…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四、非非想处
│ ┌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 │ ┌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
│二、亦世间亦│ │ 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
│ 出世间禅┤ │ 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
│(亦名共禅)│十六特胜…┤ 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
│ │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
│ │ └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 └通明观……一、观息…二、观色…三、观心…四、三事俱无
│ ┌九┌一、胖胀……二、青瘀……三、坏
│ │想┤四、血涂漫…五、脓烂……六、虫啖
│ 坏│ └七、散………八、骨………九、烧
│ ┌法┤八┌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
│ │观│念┴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小│ │ │ ┌一、无常………二、苦………………三、无我
乘│ │ │十┤四、食不净……五、世间不可乐……六、死
禅┤ │ └想└七、不净……八、断……九、离……十、尽
定│ ┌观┤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 │ │ ┌八│三、净背舍身作證…………四、处空处背舍
│ │ │ │背┤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
│三│ │不│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 │ │坏│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五、青胜处
│出│ └法┤八│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六、黄胜处
│世│ 观│胜┤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七、赤胜处
│间│ │处└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八、白胜处
│禅│ │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
│︵┤ └十一切处┴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
│亦│ ┌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
│名│鍊………九次第定┤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
│不│ └七、无所有……八、非非想……九、灭受想
│共│ ┌由入初禅次第入二三直至灭受想
│禅│薰………师子奋迅三昧┤
└︶│ └从灭想起次第还入非非想无所有直至初禅
│ ┌一、超入……顺入超…逆入超…顺逆入超…逆顺入超
│ │二、超出……顺出超…逆出超…顺逆出超…逆顺出超
└修………超越三昧┤三、旁超……顺旁超…逆旁超…顺逆旁超…逆顺旁超
└四、具足……具足超…不具足超
五位修證
【佛学次第统编】
明声闻修行之位有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无学位。
明声闻修行之位有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无学位。
修忍五相
【佛学次第统编】
菩萨善戒经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瞋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 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法界真实之理,无取无舍,无瞋无喜,平等一相。由是观故,灭众生相,成就法相。
三、无常相 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
四、苦相 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五、无我我所相 我主宰之义,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为无我我所相。
菩萨善戒经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瞋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 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法界真实之理,无取无舍,无瞋无喜,平等一相。由是观故,灭众生相,成就法相。
三、无常相 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
四、苦相 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五、无我我所相 我主宰之义,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为无我我所相。
修行四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
十种修三昧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 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家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 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 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 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进无倦 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 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 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三藏法数】
(出大集贤护经)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勤无倦〕,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 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家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 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 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 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进无倦 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 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 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三藏法数】
(出大集贤护经)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勤无倦〕,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拜佛修斋
【俗语佛源】
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一修一切修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修一切修者,谓上根大智之人,全性起修,了修即性,修性不二,事理互融。烧香散华,无非中道;习禅诵经,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焉。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修一切修者,谓上根大智之人,全性起修,了修即性,修性不二,事理互融。烧香散华,无非中道;习禅诵经,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焉。
二种修行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真实修行〕,谓依佛所说,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实修行〕,谓不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
(出涅槃经)
〔一、真实修行〕,谓依佛所说,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实修行〕,谓不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