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54,分117页显示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8 下一页
香为信心之使
信
二种信
十种信
信一念
信力
信力入印法门经
信士
信女
信心
信心为本
信心正因
信心铭
信心欢喜
佛类词典(续上)
明信佛智香为信心之使
信
二种信
十种信
信一念
信力
信力入印法门经
信士
信女
信心
信心为本
信心正因
信心铭
信心欢喜
明信佛智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不了佛智之反对。无量寿经之语。明信佛智之不思义。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
(杂语)不了佛智之反对。无量寿经之语。明信佛智之不思义。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
香为信心之使
【佛学大辞典】
(杂语)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贤愚经六云:佛在舍卫,放钵国长者,有子名富奇那,后出家證阿罗汉。化兄羡那,造旃檀堂请佛。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望祇桓,烧香归命。会佛及圣僧,香烟乘空在佛顶上,作一烟盖。佛知即语神足比丘同往。」僧史略中曰:「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杂语)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贤愚经六云:佛在舍卫,放钵国长者,有子名富奇那,后出家證阿罗汉。化兄羡那,造旃檀堂请佛。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望祇桓,烧香归命。会佛及圣僧,香烟乘空在佛顶上,作一烟盖。佛知即语神足比丘同往。」僧史略中曰:「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行道人,首须具足正信,盖凡夫有著,道人具信,所谓信者:
因果 世、出世。 六大 一切唯六大所造。
世间因果 业、报。 三大 体、相、用。
出世间因果 修、證。 三谛 真、俗、中。
因果差别 凡圣各有种种差别不同。三句 菩提心、大慈悲、方便。
人天业报 善、恶、乐、苦。 三宝 佛、法、僧。
天业报 定、散、乐、苦。 四信 根本、佛、法、僧。
四谛 苦、集、灭、道。 大日 大日如来,心王觉体,遍一切处。
十二因缘 略。 能得涅槃 求證涅槃,涅槃可得。
实相 亲證实相,方为究竟。 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性 人人皆有佛性。 定可成佛 人已定可成佛。
一心 唯是一心,心外无法可说。 与佛不异 人已与佛不异。
唯心 三界唯心。 修即成佛 人已修即成佛。
唯识 万法唯识。 本来是佛 人已本来是佛。
即身成佛 人已即身成佛。 情非情同成佛道 心色是一,情与无情,
同成佛道。
【三藏法数】
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行道人,首须具足正信,盖凡夫有著,道人具信,所谓信者:
因果 世、出世。 六大 一切唯六大所造。
世间因果 业、报。 三大 体、相、用。
出世间因果 修、證。 三谛 真、俗、中。
因果差别 凡圣各有种种差别不同。三句 菩提心、大慈悲、方便。
人天业报 善、恶、乐、苦。 三宝 佛、法、僧。
天业报 定、散、乐、苦。 四信 根本、佛、法、僧。
四谛 苦、集、灭、道。 大日 大日如来,心王觉体,遍一切处。
十二因缘 略。 能得涅槃 求證涅槃,涅槃可得。
实相 亲證实相,方为究竟。 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性 人人皆有佛性。 定可成佛 人已定可成佛。
一心 唯是一心,心外无法可说。 与佛不异 人已与佛不异。
唯心 三界唯心。 修即成佛 人已修即成佛。
唯识 万法唯识。 本来是佛 人已本来是佛。
即身成佛 人已即身成佛。 情非情同成佛道 心色是一,情与无情,
同成佛道。
【三藏法数】
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二种信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解,又曰解信。梵曰阿毗目祛Abhimukh,自明见理,心无疑虑也。二深信,又曰仰信。梵曰舍攞驮S/raddha%,是依人而信其言也。大日经疏三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祛,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心知在近,故曰信解也。下言深信者,梵音舍攞驮,是依事依人之信。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曾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又】有初信正信之二种。与贪瞋痴三不善根相应之信为邪信。与无贪等三善根相应之信为正信。【又】有自力他力之二信。自发之信为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而发之信为他力信。此中五根中之信根,就正信而言,是佛徒通途之信心也。又净土真宗之信就他力信而言,是一宗特殊之信心也。
(名数)一信解,又曰解信。梵曰阿毗目祛Abhimukh,自明见理,心无疑虑也。二深信,又曰仰信。梵曰舍攞驮S/raddha%,是依人而信其言也。大日经疏三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祛,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心知在近,故曰信解也。下言深信者,梵音舍攞驮,是依事依人之信。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曾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又】有初信正信之二种。与贪瞋痴三不善根相应之信为邪信。与无贪等三善根相应之信为正信。【又】有自力他力之二信。自发之信为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而发之信为他力信。此中五根中之信根,就正信而言,是佛徒通途之信心也。又净土真宗之信就他力信而言,是一宗特殊之信心也。
十种信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华严经无尽藏品所说十无尽藏中第一信无尽藏之十种信也:一信一切法之空。二信一切法之无相。三信一切法之无愿。四信一切法之无作。五信一切法之无分别。六信一切法之无所依。七信一切法之不可量。八信一切法之无有上。九信一切法之难超越。十信一切法之无生。见唐华严经二十一。
(名数)是华严经无尽藏品所说十无尽藏中第一信无尽藏之十种信也:一信一切法之空。二信一切法之无相。三信一切法之无愿。四信一切法之无作。五信一切法之无分别。六信一切法之无所依。七信一切法之不可量。八信一切法之无有上。九信一切法之难超越。十信一切法之无生。见唐华严经二十一。
信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一念)
(术语)(参见:一念)
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證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谓「一念云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其證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者,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本觉灵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俗语佛源】
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经》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虑,不生一念妄心。佛家还认为,空间、时间都产生于「一念」心中,所谓「一念三千(世间)」,「一念万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闪念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俗语中又有「一念之差」,谓动念间出的差错。如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證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谓「一念云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其證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者,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本觉灵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俗语佛源】
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经》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虑,不生一念妄心。佛家还认为,空间、时间都产生于「一念」心中,所谓「一念三千(世间)」,「一念万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闪念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俗语中又有「一念之差」,谓动念间出的差错。如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信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力之一。(参见:五力)
【佛学次第统编】
信力者,谓由信而有势力也。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信正道助道,遮诸烦恼,不为偏小所动,故名信力。学道之人,非有信力,不能精进。
【三藏法数】
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术语)五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力之一。(参见:五力)
【佛学次第统编】
信力者,谓由信而有势力也。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信正道助道,遮诸烦恼,不为偏小所动,故名信力。学道之人,非有信力,不能精进。
【三藏法数】
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五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说(参见:本)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又】(名数)三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三、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四、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五、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见法界次第中之下。智度论十九曰:「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是名为力。」梵语出名义大集四一。【又】一、定力,一切禅定之力。二、通力,一切神通之力,是定力之结果也。三、借识力,色界二禅天以上,总无眼等五识,若有必用,则得以通力自由起初禅天之五识,谓之借识力。四、大愿力,佛菩萨之大誓愿力。五、法威德力,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种之力,不可思议,非现比二量之境界,故唯识论中以之决一切诸法性相,独不判此五力。宗镜录四十八曰:「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又,一切通力中,中有之业通力最强,此五力亦不能遮止之,故谓之五力不可到。见三藏法数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佛学次第统编】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 信力,谓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也,又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进 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也。又进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 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也。又谓念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功德,是名念力。
四、定 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也。又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名定力。
五、慧 慧力,谓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也。又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 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五、慧力〕,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名数)说(参见:本)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又】(名数)三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三、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四、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五、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见法界次第中之下。智度论十九曰:「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是名为力。」梵语出名义大集四一。【又】一、定力,一切禅定之力。二、通力,一切神通之力,是定力之结果也。三、借识力,色界二禅天以上,总无眼等五识,若有必用,则得以通力自由起初禅天之五识,谓之借识力。四、大愿力,佛菩萨之大誓愿力。五、法威德力,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种之力,不可思议,非现比二量之境界,故唯识论中以之决一切诸法性相,独不判此五力。宗镜录四十八曰:「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又,一切通力中,中有之业通力最强,此五力亦不能遮止之,故谓之五力不可到。见三藏法数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佛学次第统编】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 信力,谓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也,又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进 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也。又进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 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也。又谓念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功德,是名念力。
四、定 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也。又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名定力。
五、慧 慧力,谓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也。又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 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五、慧力〕,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信力入印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师利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馀种之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普贤叹其难知难见。文殊再请,乃具答之。
(经名)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师利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馀种之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普贤叹其难知难见。文殊再请,乃具答之。
信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saka,梵称优婆塞,译云信男,又云信士。在家之信者,受三归五戒或八斋戒者。通俗编曰:今人出财布施曰信士。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某五百,义士即出资助刊者。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士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汉碑所称义士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子。
(术语)Upa%saka,梵称优婆塞,译云信男,又云信士。在家之信者,受三归五戒或八斋戒者。通俗编曰:今人出财布施曰信士。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某五百,义士即出资助刊者。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士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汉碑所称义士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子。
信女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优婆夷,Upa%sika%,翻信女。信受佛法而受三归五戒或八戒斋之女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信仰佛教的女子。
(术语)梵语优婆夷,Upa%sika%,翻信女。信受佛法而受三归五戒或八戒斋之女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信仰佛教的女子。
信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参见:信)
【佛学常见辞汇】
对所闻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信心者,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无疑心也。能深信乐诸法实体,三宝净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静,谓之信心。学道之人,必须具有信心,乃克成办。
【三藏法数】
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参见:信)
【佛学常见辞汇】
对所闻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信心者,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无疑心也。能深信乐诸法实体,三宝净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静,谓之信心。学道之人,必须具有信心,乃克成办。
【三藏法数】
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行道人,首须具足正信,盖凡夫有著,道人具信,所谓信者:
因果 世、出世。 六大 一切唯六大所造。
世间因果 业、报。 三大 体、相、用。
出世间因果 修、證。 三谛 真、俗、中。
因果差别 凡圣各有种种差别不同。三句 菩提心、大慈悲、方便。
人天业报 善、恶、乐、苦。 三宝 佛、法、僧。
天业报 定、散、乐、苦。 四信 根本、佛、法、僧。
四谛 苦、集、灭、道。 大日 大日如来,心王觉体,遍一切处。
十二因缘 略。 能得涅槃 求證涅槃,涅槃可得。
实相 亲證实相,方为究竟。 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性 人人皆有佛性。 定可成佛 人已定可成佛。
一心 唯是一心,心外无法可说。 与佛不异 人已与佛不异。
唯心 三界唯心。 修即成佛 人已修即成佛。
唯识 万法唯识。 本来是佛 人已本来是佛。
即身成佛 人已即身成佛。 情非情同成佛道 心色是一,情与无情,
同成佛道。
【三藏法数】
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行道人,首须具足正信,盖凡夫有著,道人具信,所谓信者:
因果 世、出世。 六大 一切唯六大所造。
世间因果 业、报。 三大 体、相、用。
出世间因果 修、證。 三谛 真、俗、中。
因果差别 凡圣各有种种差别不同。三句 菩提心、大慈悲、方便。
人天业报 善、恶、乐、苦。 三宝 佛、法、僧。
天业报 定、散、乐、苦。 四信 根本、佛、法、僧。
四谛 苦、集、灭、道。 大日 大日如来,心王觉体,遍一切处。
十二因缘 略。 能得涅槃 求證涅槃,涅槃可得。
实相 亲證实相,方为究竟。 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性 人人皆有佛性。 定可成佛 人已定可成佛。
一心 唯是一心,心外无法可说。 与佛不异 人已与佛不异。
唯心 三界唯心。 修即成佛 人已修即成佛。
唯识 万法唯识。 本来是佛 人已本来是佛。
即身成佛 人已即身成佛。 情非情同成佛道 心色是一,情与无情,
同成佛道。
【三藏法数】
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信心为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真言一宗之纲目,分为真俗二谛,即世出世二门,俗谛以王法为本,真谛以信心为本。盖真宗之意,以为众生往生弥陀之净土,非由称名之功德,乃由信大悲之佛之愿力也。
(术语)净土真言一宗之纲目,分为真俗二谛,即世出世二门,俗谛以王法为本,真谛以信心为本。盖真宗之意,以为众生往生弥陀之净土,非由称名之功德,乃由信大悲之佛之愿力也。
信心正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宗又于前条。真谛门中分为二,谓之信心正因称名报恩。
(术语)真宗又于前条。真谛门中分为二,谓之信心正因称名报恩。
信心铭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祖僧璨作。见传灯录二十。
(书名)三祖僧璨作。见传灯录二十。
信心欢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信心之体,必有欢喜之相。因而约信心欢喜之四字归于信乐之二字,约信乐之二字归于信之一字,是净土真宗之法门,悉归于信之一字。犹如天台之法门悉归于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门悉归于阿之一字也。
(术语)信心之体,必有欢喜之相。因而约信心欢喜之四字归于信乐之二字,约信乐之二字归于信之一字,是净土真宗之法门,悉归于信之一字。犹如天台之法门悉归于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门悉归于阿之一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