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尧俞,字然明,成都(今属四川)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皇祐间知处州(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一三)。
全宋文·卷五七九
李尧俞,字然明,嘉州(今四川乐山)人,一说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景祐元年进士及第,庆历中官秘书丞、通判梓州。皇祐中知处州。又曾知连州、鄂州。尝辨《春秋》三《传》诸家得失,及采唐陈岳《春秋折衷》,总其类例五百馀目,成《春秋集议略论》三十卷上进。见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一,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五,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冯山《安岳集》卷五,《玉海》卷四○,《宋诗纪事补遗》卷一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俞希孟,歙县(今属安徽)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嘉祐二年(一○五七),官荆湖南路转运使(清嘉庆《湖南通志》卷二一○)。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八九○
俞希孟,歙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皇祐中知兴化军,擢殿中侍御史里行。后除开封府判官,寻复为言事御史。至和二年,张昪等劾之,改祠部员外郎,出为荆湖南路转运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四、一七六、一八一,《新安志》卷八,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
蒲远犹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九一
蒲远犹(犹或作猷,一○一一——一○九二),字仲俞(一作仲舆),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幼而好学,庆历六年进士及第,授绵竹尉,移集州、梓州司理参军,皆以亲忧不赴。服除,无仕宦意,居家数年,乃调河南尉,历临晋、闽清二县令。熙宁三年,以病归蜀,至舒州舟坏,遂卜居蕲州。元祐七年卒,年八十二。见《自撰墓志》及黄庭坚《蒲仲舆墓碣》(《宋黄文节公全集·正集》卷三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复举制科第一。官著作佐郎。神宗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反对“青苗法”,疏谓其法乃“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有《都官集》等。
全宋诗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全宋文·卷一五三四
陈舜俞(一○二六——一○七六),字令举,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尝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少学于胡瑗,年二十一,登庆历六年进士第,授天台从事。十五年间,再官于台、明二州。嘉祐四年,自明州观察推官举制科第一。历光禄丞、签书寿州判官,宰南阳。熙宁初,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三年,以拒行青苗法,上疏自劾,坐责监南康军盐酒税。越五年而卒。著有《庐山集》五卷、《都官集》三十卷。《宋史》卷三三一《张问传》有附传,又参本集《上欧阳内翰书》、《明州鄞县镇国禅院记》、《枫桥诗》、《骑牛歌》等篇及陈杞《都官集跋》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俞仲昌,郁林(今广西贵县)人。隐居不仕,乡人尊称老先生。仁宗至和中知贵州李某与之有交。事见《舆地纪胜》卷一一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仲谟。仁宗景祐五年进士。知安丘县。英宗治平中,召除屯田郎中,为福建转运判官。年五十余归隐闽之馆前乡,人因名其地为旌隐坊。后三召不起。
全宋诗
湛俞,字仲谟,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时年二十五。知安丘县。英宗治平中以屯田郎中为福建转运判官。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六。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字仁廓,一字退翁,号溪堂居士。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熙宁初签书剑南西川判官,时王安石当国,欲引置御史,使弹击异己,汝尚知安石荐用之意,力辞免。后从赵抃于青州,以屯田郎中致仕。卒年七十余。
全宋诗
俞汝尚,字仁廓,一字退翁,号溪堂居士(《宋诗拾遗》卷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光绪《归安县志》卷三一)。知导江县。神宗熙宁初,签书剑南西川判官。王安石当国,欲置为御史,力辞。从赵抃辟入青州幕,以屯田郎中致仕。卒年七十馀。有《溪堂集》四卷,已佚。《宋史》卷四五八有传。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4—1091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徙居孟州济源,字钦之。傅立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论事略无回隐。熙宁时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除权盐铁副使,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知许州、河阳、徐州,两年六移官。复坐事落职。哲宗嗣立,召除秘书少监兼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侍读。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卒谥献简。
全宋诗
傅尧俞(一○二四~一○九一),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冠举进士,知新息县。仁宗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英宗时,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再迁右司谏、同知谏院。后除侍御史知杂事。神宗熙宁初,知和州、庐州。三年(一○七○),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两年之间凡六徙,困于道途。哲宗立,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元祐四年(一○八九)为御史中丞,迁吏部尚书、中书侍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谥献简。有《傅献简集》七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存《草堂集》一卷(藏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
傅尧俞(一○二四—— 一○九一),字钦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文,及登第,犹未冠。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再迁右司谏、同知谏院。治平三年,除侍御史知杂,坚辞,出知和州。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授兵部员外郎、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四年,除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七年,提举崇福宫。明年,坐罪落职。哲宗立,自知明州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二年,坐言张舜民事,以龙图阁待制知陈州。三年,复为吏部侍郎。四年,再为御史中丞,进吏部尚书兼侍读,拜中书侍郎。六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八,谥献简。绍圣中,以元祐党人夺赠谥。著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君俞(一○二五~一○七九),字庭佥,莆田(今属福建)人。举进士不第。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召试舍人院(《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一七),除抚州司户参军。历国子监直讲、太常寺主簿、真州军事推官、知润州金坛县。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召为崇文院校书(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一四)。元丰二年,改馆阁校勘(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一五),卒,年五十五。事见《山谷外集》卷八《黄庭佥墓志铭》、《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俞昌年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治平二年(1065)任明州知州。
俞兑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二年(1069)任广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俞瑊,字君玉(《鄱阳集》卷七《送梁晦之诗》),一字汝佩(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九),溧水(今属江苏)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金陵诗徵》卷五)。历官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宋韩维《南阳集》卷一七《太常博士俞瑊可屯田员外郎》),知壁州(清道光《通江县志》卷六),神宗熙宁间,知琼州,卒于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俞纯父,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
傅晓俞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四年(1071)任河北路转运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081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公达。俞伟从子。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迁成都路转运使,上十策御戎。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拒受赐钱。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善治军,严约束。王圭荐充帅边,欲以遏司马光之入,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陈攻讨之略。未及行,暴卒。有《奏议》、《边说》。
全宋诗
俞充(一○三三~一○八一),字公达,明州鄞(今浙江宁波)人。仁宋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曾为虞乡令。神宗熙宁初,擢都水丞。三年(一○七○),以著作郎编修中书条例、累迁集贤殿修撰,都提举市易司及在京诸司库务。元丰元年(一○七八)。以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四年卒,年四十九。事见《宝庆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三三有传。今录诗二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俞充(一○三三——一○八一),字公达,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祐四年进士。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馀事,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元丰元年八月,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充屡倡请西征,四年,诏令掾属入议,未及行而卒,年四十九。《宋史》卷三三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