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俗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俗浅近之智,又知俗谛之智。又有漏杂染之智。(参见: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俗人的智慧。2。明白俗谛的智慧。3。有漏杂染的智慧。
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三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行宗记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达,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尽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异名,真智初起契会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实智,为通后有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后得智,如量智之异名,真智后照了有为万法之俗智也。此为生于根本智后边之智,故名后得智。此二者,又称无分别智,后得智,以根本智之境,离一切之分别也。唯识论十曰:「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同九曰:「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又】一、真智,根本智之异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异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违。」佛性论二曰:「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又】一、实智,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二、权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天台维摩经会疏九曰:「智度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又】一、一切智,达于一切法实性之智也。二、一切种智,通于一切法种种事相之智也。声闻缘觉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佛智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数种。(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
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无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俗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俗之尘垢。斥一切世间之人事而言,往生要集上本曰:「头戴霜发,心染俗尘,一生虽尽,希望不尽。」续高僧传(道杰传)曰:「宿植德本,情厌俗尘。」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世间的人事而言。
俗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真谛而有俗谛之称。又云世谛。俗者俗事也,又世俗之人也。一切因缘生之事相,对于真理而云俗,又世俗之人所知,故云俗。谛者,真实之道理也。即俗事上之道理,谓之俗谛。又世俗之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俗谛。大乘义章一曰:「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参见:二谛)
【佛学常见辞汇】
世间的真理,为二谛之一。
【三藏法数】
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也。
【三藏法数】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名俗谛。
真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俗为事理之异名,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故有空中或空假中之三者为有,又以假为俗,空中为真。而是为相对之名,故依相对而生重生之真俗。遂至为世出世或在家出家之异名。(参见:二谛)
【佛学常见辞汇】
1。事理的别名。因缘所生之事相叫做俗,不生不灭之理体叫做真。2。在假空中三谛中,假是俗,空与中是真。3。世间是俗,出世间是真。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真俗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别教,华严终教以上,真如随缘为诸法,诸法即真如也。是云真俗不二。然是就诸法之实法真如边,得言不二者。于诸法之当相,不得言真如,故非真不二。天台之圆教或真言之如,性具十界三千之诸法而为真如之诸法,是乃真不二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真谛诠空,俗谛诠有,性空不乖相有,相有也不离性空,理事无碍,故不二。
真俗中三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空假中之三谛也。
唯识俗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明释明昱应王肯堂之请,因将成唯识论随讲随录而集成之。顾起元曾为之序云:师以宇泰先生(即王肯堂)之请,诠释此论。批却导窾。曲畅旁通。开卷粲然,了无疑滞。云云。
胜得世俗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谛中四种世俗谛之第三。(参见:谛)
胜义世俗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谛中四种世俗之第四。(参见:谛)
道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家之人曰道,在家之人日俗。智度论十曰:「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馀五众是出家。」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大士美恶齐旨,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而终日道法也。」中论疏一曰:「道俗者。智度论云:声闻法中未说生死即涅槃。众生则是佛,故二乘不能一道俗也。道则涅槃,俗则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道与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俗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演道俗业经之略名。
僧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出家与在家。
演道俗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演道俗业经,一卷。乞伏秦圣坚译。佛为给孤独长者说在家之三财与出家之三业者。
还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道犯罪归家,谓之还俗。自愿止僧道,谓之归俗。居家必携吏学指南篇曰:「还俗,谓道犯罪归家者。归俗,谓僧道无罪自愿归家也。」【又】还俗归俗一也。宝积经八十八曰:「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请乞还俗。文殊赞曰:若不能消信施,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出家人犯罪归家叫做还俗,若是自愿脱离出家人的生活,则叫做归俗。
【俗语佛源】
在家谓之「俗」,出家修行谓之「僧尼」。佛制:听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团。以上两种情况,均称为还俗。另有一说,还俗仅指僧尼犯戒还家。自愿离开僧团,谓之「归俗」。《宝积经》卷八八载:「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请乞还俗。』文殊赞曰:『若不能消信施,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按经义,出家人不能守戒、精进,宁可还俗。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载:宾国(在今克什米尔地方)王子求那跋摩二十岁时出家,精通藏经。后来国王驾崩,无人继位。众人议请跋摩「还俗,以绍国位」。跋摩不从,隐居山林,又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弘法。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来到中国的建业(今南京),译经数十部。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记载:「(杭僧思聪)挟琴游梁,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可见思聪是个心未出家、热衷名利的人。(李明权)
覆俗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俗谛,新曰覆俗谛。覆者覆真之义,覆真理之世俗事相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谛者,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覆真,名为覆俗矣。此据覆即俗,名为覆俗,或可但云真谛覆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