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定侣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习禅定之徒侣也,如言禅众。
门侣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如言门徒。门弟子也。唐僧传(智脱传)曰:「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法侣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尊法之徒侣也。犹言僧侣。梁武帝文曰:「恒沙众生皆为法侣。」
【佛学常见辞汇】
僧侣。
净侣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无垢清净之僧众也。
劳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尘劳之党侣也,尘劳者烦恼之异名。维摩经弟子品曰:「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注「肇曰:其为诸尘劳之党侣也。」大日经疏曰:「若离如是实相印,馀皆爱见所生,与天魔外道作诸劳侣。」
等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类之人也。报恩经五曰:「共诸等侣出外游观。」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无有等侣。」
僧侣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僧徒。侣者,徒也,伴也。(参见:僧)
【佛学常见辞汇】
僧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学侣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学问之僧侣。
禅侣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修禅定之僧侣。总名僧家。
释侣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门之徒侣。谓佛弟子也。行事钞下三曰:「沙门释侣,三界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