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爱,欲界之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爱,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四、慢,慢烦恼也。五、无明,痴惑也。六、见,五邪见也。七、疑,疑四谛之理也。见辅行六。
【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瞋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七使者:
一、欲爱 欲界之贪欲也。 五、无明 痴惑也。
二、恚 瞋恚也。 六、见 邪见也。
三、有爱 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 七、疑 疑谛理也。
四、慢 慢烦恼也。
(名数)一、欲爱,欲界之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爱,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四、慢,慢烦恼也。五、无明,痴惑也。六、见,五邪见也。七、疑,疑四谛之理也。见辅行六。
【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瞋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七使者:
一、欲爱 欲界之贪欲也。 五、无明 痴惑也。
二、恚 瞋恚也。 六、见 邪见也。
三、有爱 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 七、疑 疑谛理也。
四、慢 慢烦恼也。
八十八使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八十一品之修惑,而有八十八使之(参见:惑。见见惑)
(名数)对于八十一品之修惑,而有八十八使之(参见:惑。见见惑)
九十八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使又名随眠。皆为烦恼之异名。小乘俱舍以见思之惑立九十八使。(参见:思条及九十八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俱舍之见思二惑总数也。
【佛学次第统编】
由见思二惑,分别三界有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即九十八随眠。谓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
一、见惑八十八使 谓欲界三十二,色无色界各二十八,成八十八也。
一、欲界三十二 谓苦下十,集灭下各七,道下八,成三十二也。
一、苦下十 贪、瞋、痴、慢、疑、身、边、见、取、戒。
二、集下七 贪、瞋、痴、慢、疑、见、取(缺身、边、戒)。
三、灭下七 贪、瞋、痴、慢、疑、见、取(缺身、边、戒)。
四、道下八 贪、瞋、痴、慢、疑、见、取、戒(缺身、边)。
二、色界二十八 谓苦下九,集下六,灭下六,道下七,成二十八也。
一、苦下九 贪、痴、慢、疑、身、边、见、取、戒(缺瞋)。
二、集下六 贪、痴、慢、疑、见、取(缺瞋、身、边、戒)。
三、灭下六 贪、痴、慢、疑、见、取(缺瞋、身、边、戒)。
四、道下七 贪、痴、慢、疑、见、取、戒(缺瞋、身、边)。
三、无色界亦二十八,同于色界。
二、思惑十使 谓欲界下四,色无色界下各三,而成十也。
一、欲界下四 贪、瞋、痴、慢。
二、色界下三 贪、痴、慢。
三、无色界下三 贪、痴、慢。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欲界有贪瞋痴慢四种思惑,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种思惑,三界思惑,共为十使,并前见惑八十八使,合之而为九十八使也。
(术语)使又名随眠。皆为烦恼之异名。小乘俱舍以见思之惑立九十八使。(参见:思条及九十八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俱舍之见思二惑总数也。
【佛学次第统编】
由见思二惑,分别三界有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即九十八随眠。谓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
一、见惑八十八使 谓欲界三十二,色无色界各二十八,成八十八也。
一、欲界三十二 谓苦下十,集灭下各七,道下八,成三十二也。
一、苦下十 贪、瞋、痴、慢、疑、身、边、见、取、戒。
二、集下七 贪、瞋、痴、慢、疑、见、取(缺身、边、戒)。
三、灭下七 贪、瞋、痴、慢、疑、见、取(缺身、边、戒)。
四、道下八 贪、瞋、痴、慢、疑、见、取、戒(缺身、边)。
二、色界二十八 谓苦下九,集下六,灭下六,道下七,成二十八也。
一、苦下九 贪、痴、慢、疑、身、边、见、取、戒(缺瞋)。
二、集下六 贪、痴、慢、疑、见、取(缺瞋、身、边、戒)。
三、灭下六 贪、痴、慢、疑、见、取(缺瞋、身、边、戒)。
四、道下七 贪、痴、慢、疑、见、取、戒(缺瞋、身、边)。
三、无色界亦二十八,同于色界。
二、思惑十使 谓欲界下四,色无色界下各三,而成十也。
一、欲界下四 贪、瞋、痴、慢。
二、色界下三 贪、痴、慢。
三、无色界下三 贪、痴、慢。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欲界有贪瞋痴慢四种思惑,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种思惑,三界思惑,共为十使,并前见惑八十八使,合之而为九十八使也。
十一遍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遍行因之惑,七(参见:二疑二无明也。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名数)遍行因之惑,七(参见:二疑二无明也。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三天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老病死也。起世经四曰:「有三天使在于世间,所谓老病死也。(中略)尔时世尊说此偈言:众生造作恶业巳,死后堕于恶趣中,时阎魔王见彼来,以悲悯心而诃责,汝昔在于人间时,可不见于老病死,此时天使来告示,云何放逸不觉知,纵身口意染诸尘,不行施戒自调伏。」
(名数)(参见: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老病死也。起世经四曰:「有三天使在于世间,所谓老病死也。(中略)尔时世尊说此偈言:众生造作恶业巳,死后堕于恶趣中,时阎魔王见彼来,以悲悯心而诃责,汝昔在于人间时,可不见于老病死,此时天使来告示,云何放逸不觉知,纵身口意染诸尘,不行施戒自调伏。」
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馀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谓帝释与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释为天主也。)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馀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谓帝释与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释为天主也。)
三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病死三者,谓为三天使。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名数)生病死三者,谓为三天使。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大使咒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大使者毗那夜迦之咒法。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大使者毗那夜迦之咒法。
天使
【佛学大辞典】
(天名)阎魔王之使。天者自然之义,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告世者,譬之曰天使。经中说三天使五天使。
(天名)阎魔王之使。天者自然之义,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告世者,譬之曰天使。经中说三天使五天使。
五天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说五天使,于三天使加生与王法之牢狱者。又云五大使者。
(名数)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说五天使,于三天使加生与王法之牢狱者。又云五大使者。
五大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天使者: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王法牢狱。阎王责罪人曰:我于世间现此五使者诫汝,汝何未见之。见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狱。
(名数)又曰五天使者: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王法牢狱。阎王责罪人曰:我于世间现此五使者诫汝,汝何未见之。见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狱。
五大使者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之异名。
(经名)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之异名。
五天使者
【佛学大辞典】
(杂名)生、老、病、死、王法牢狱、之五者,(参见:天使)
(杂名)生、老、病、死、王法牢狱、之五者,(参见:天使)
天使
【佛学大辞典】
(天名)阎魔王之使。天者自然之义,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告世者,譬之曰天使。经中说三天使五天使。
(天名)阎魔王之使。天者自然之义,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告世者,譬之曰天使。经中说三天使五天使。
五天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阎王五使者经之异名。【又】(杂语)梵语室罗缚拿S/ra%van!a,见梵语杂名。
(经名)阎王五使者经之异名。【又】(杂语)梵语室罗缚拿S/ra%van!a,见梵语杂名。
五利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使中之前五者,身见等之五见也。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于(参见:道一时断之者。见五见)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急性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二、边见使〕,边见者,谓诸众生,于前之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也。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
〔三、邪见使〕,邪见者,谓诸众生,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拨者,绝也。)
〔四、见取使〕,见取者,谓诸众生,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著于邪见中,执为正见也。由此见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戒取使〕,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鸡狗等邪戒,以为真戒,取以进行也。由此戒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鸡狗戒者,谓外道自计前世从鸡狗中来,今即学鸡一足独立,如狗啖粪秽也。)
(术语)十使中之前五者,身见等之五见也。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于(参见:道一时断之者。见五见)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急性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二、边见使〕,边见者,谓诸众生,于前之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也。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
〔三、邪见使〕,邪见者,谓诸众生,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拨者,绝也。)
〔四、见取使〕,见取者,谓诸众生,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著于邪见中,执为正见也。由此见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戒取使〕,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鸡狗等邪戒,以为真戒,取以进行也。由此戒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鸡狗戒者,谓外道自计前世从鸡狗中来,今即学鸡一足独立,如狗啖粪秽也。)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