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人作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公案名。一人吐虚言,则万人相传为实也。空谷集云:「有僧问兴化存奘,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作虚,万人传实。」谓佛祖之大道,为言句思量所可及,一涉文字葛藤,则忽失真也。
二乘作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已前佛为方便说故,不说声闻缘觉二乘之作佛,至法华说真实之一乘,始说二乘作佛,与以记别。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以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七日作坛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日经疏四曰:「凡造曼荼罗,于七日内须毕。」陀罗尼集经十二曰:「七日夜,法事总了。」
三种作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地法中作意之心所,别为三种:一、自相作意,与观法自相之智慧相应而起之作意心所也。二、共相作意,与观法共相之智慧相应而起之作意心所也。三、胜解作意,与假想观相应而起之作意心所也。如对于未见不净之物境,而修不净观时之作意是也。
大乘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
五分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支作法)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五作业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数论「外道二十五谛之第七位,生五种作业之根也。一语具,为语之具,即口舌等;二手;三足;四小便处,即生殖器;五大便处。」唯识述记一末曰:「五作业根者:一语具、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此中语具,谓语所须,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即分皮根少分为之。前取总皮(五知根中之皮根),今取支故。又此男女大遗根等有别作用,故别立也。」
【三藏法数】
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院内道行杂作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同上。谓居寺中房室行道路时,或作诸杂务时所服者,故以为名。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三衣中安陀会之异名。安陀会衣为五条。袈裟之最下者,惟独居院内或行道时著用之,故名为院内道行衣,入聚落会大众时不得著之。六物图曰:「安陀会名下衣(最居下故或下著故),从用名院内道行衣(入聚随众则不得著)。」
六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受)
六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领于六根之六尘曰六受,行住坐卧语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业也。止观二之二曰:「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连六作。」
止持作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杀盗之恶法而言,止者持戒也,作者犯戒也。反之,对慈悲等之善法而言,则止者犯戒也,作者持戒也。
内作业灌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瑜祇经金刚萨埵菩提心内作业灌顶悉地品之所明,即五种三昧耶中第五三昧耶五种灌顶中之以心灌顶也。(参见:灌顶)
心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之作业。即三业中之意业也。
心作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九。
心作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