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观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曼荼罗有画作与观作之二种:观作者内心观想之所作,故是为内坛,又云心坛,画作者云外坛。义释十二所谓「若行者或内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曼荼罗座位」之内敷列是也。作观之法,观种子之字门而成三摩耶形,三摩耶形为本尊也。大日经二曰:「次应转明字门而以观作本尊形。」
作观
【佛学常见辞汇】
闭起眼睛,默想一种相。
无作戒体
【佛学常见辞汇】
谓用不著什么作为,心体上自然就有清净戒的德相。
作业为缘
【佛学次第统编】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作业为缘(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因心所造,然心为何造耶?则为由业所感耳!惟业有共有别,下分述之。
观作者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不可得故。如说: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不可得  是则无有苦
苦自作不然,何以故?若自作即自作其体,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识不能自识,指不能自触,是故不得言自作。他作亦不然,他何能作苦。」问曰:「众缘名为他,众缘作苦,故名为他作,云何言不从他作?」答曰:「若众缘名为他者,苦则是众缘作。是苦从众缘生,则是众缘性。若即是众缘性,云何名为他?如泥瓶泥不名为他,又如金钏金不名为他,苦亦如是。从众缘生故,众缘不得名为他。复次是众缘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从众缘生果。如中论中说:
「果从众缘生  是缘不自在  若缘不自在  云何缘生果」
如是苦不得从他作,自作共作亦不然,有二过故,若说自作苦,他作苦,则有自作他作过,是故共作苦亦不然。若苦无因生,亦不然,有无量过故。如经中说,裸形迦叶问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无因无缘作耶?」佛亦不答。如是四问,佛皆不答者,当知苦则是空。」问曰:「佛说是经,不说苦是空,随可度众生,故作是说。是裸形迦叶,谓人是苦因有我者说好丑皆神所作。神常清净,无有苦恼,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丑苦乐还受种种身,以是邪见故问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苦实非是我作,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从因生法,皆亦无常。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修梵行福报,是亦应空。若我是苦因,则无解脱。何以故?我若作苦,离苦无我能作苦者,以无身故。若无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脱者亦应是苦,如是则无解脱,而实有解脱。是故苦自作不然,他作苦亦不然,离苦何有人而作苦与他。复次,若他作苦者,则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见问,故佛亦不答。而实不从自在天作,何以故?性相违故。如牛子还是牛,若万物从自在天生,皆应似自在天,是其子故。复次若自在天作众生者,不应以苦与子,如故不应言自在天作苦。」问曰:「众生从自在天生,苦乐亦从自在所生,以不识乐因故与其苦。」答曰:「若众生是自在天子者,唯应以乐遮苦,不应与苦,亦应但供养自在天则灭苦得乐,而实不尔。但自行苦乐因缘,而自受报,非自在天作。复次,彼若自在者,不应有所须。有所须自作,不名自在。若无所须,何用变化作万物,如小儿戏?复次,若自在作众生者,谁复作是自在?若自在自作则不然,如物不能自作。若更有作者,则不名自在。复次,若自在是作者,则于作中无有障碍,念即能作。如自在经说,自在欲作万物,行诸苦行,即生诸腹行虫。复次苦行生诸飞鸟,复行苦行生诸人天。若行苦行初生毒虫,次生飞鸟,后生人天,当知众生从业因缘生,不从苦行生。复次若自在作万物者,为住何处而作万物?是住处为是自在作,为是他作?若为自在作者,为住何处作?若住馀处作,馀处复谁作?如是则无穷。若他作者,则有二自在,是事不然。何故世间万物言自在所作?复次若自在作者,何故苦行供养于他,欲令欢喜,从求所愿?若苦行求他,当知不自在。复次若自在作万物,初作便定,不应有变,马则常马,人则常人。而今随业有变,当知非自在所作。复次若自在所作者,即无罪福善恶好丑,皆从自在作故。而实有罪福,是故非自在所作。复次若众生从自在生者,皆应敬爱,如子爱父。而实不尔,有憎有爱,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复次若自在作者,何故不尽作乐人,尽作苦人,而有苦者乐者,当知从憎爱生,故不自在。不自在故,非自在所作。复次若自在作者,众生皆不应有所作,而众生方便各有所作,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复次若自在作者,善恶苦乐事,不作而自来。如是坏世间法,持戒修梵行,皆无所益,而实不尔,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复次若福业因缘故,于众生中大,馀众生行福业者,亦复应大。何以贵自在?若无因缘而自在者,一切众生亦应自在,而实不尔,当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从他而得,则他复从他,如是则无穷,无穷则无因。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万物非自在生,亦无有自在。如是邪见问他作,故佛亦不答。共作亦不然,有二过故。众因缘和合生故,不从无因生,佛亦不答。是故此经,但破四种邪见,不说苦为空。」答曰:「佛虽如是说,从众因缘生苦,破四种邪见,即是说空说苦,从众因缘生,即是说空义。何以故?若从众因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如苦空,当知有为无为及众生一切皆空。」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俗语佛源】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怀海(720年—814年)禅师。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卷三。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證。(李明权)
无恶不作
【俗语佛源】
谓什么坏事都干。做尽坏事。原作「无恶不造」,见《百喻经·诈言死马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毒楚,妄自称善,无恶不造。」亦专指破戒律,如犯「十恶」之类。宋·法云《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再举后人引用之例,如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今之巧宦)一事不为而无恶不作,上国计,下剥民生。」《醒世姻缘传》七十三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李明权)
作如是观
【俗语佛源】
作这样的看法,表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观点。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佛教徒应持这样的观点: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词,犹言如此,是这样。在佛经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说的教义。过去注经者或谓当理为「如」,无非为「是」;或谓「真空」为「如」,「妙有」为「是」。文章中引用如鲁迅《而已集·大衍发微》:「将冠冕堂皇的『整顿学风』的盛举,只作如是观,虽然大煞风景,对不住『正人君子』们,然而我的眼光这样,也就无法可想。」(李明权)
作茧自缚
【俗语佛源】
此句表达了佛教的「自因自果」的观点,正如《楞严经》卷八所说:「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造成的,不必怨天尤人。本于《妙法圣念处经》:「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后俗语中用作茧自缚比喻自己做事不慎而使自己陷于困境。如宋·陆游《书叹》诗:「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缚裹。」又如茅盾《腐蚀·九月十九日》:「我却怕我这空虚的心会被幻象所填满——我竟自感到『作茧自缚』的危险了,怪不怪?」(李明权)
前世作孽
【俗语佛源】
据佛教「因果报应」之说,前世造下罪孽,损害其他众生,一旦果报成熟,即不得不偿还所欠的冤孽之债,谓之「前生债」或「前世孽」。如明·冯梦龙《桂枝儿·交恶》:「歹冤家,只今日便与你折帐,也是欠下前生债,与你相交这场。」又如清·袁枚《续子不语·叶氏姊》:「乾隆己酉,姊年七十二矣。偶秋日游园中,忽冷风如箭,直射其身。卧床,医药罔效……别驾乘其神气稍清时,询以终日喃喃,与谁共语,所患何处痛痒,而呼号不止?姊初不答,强问之,乃长叹曰:『前世孽也!』」今人遇到冤家或困境、灾难时,往往说:「前世作孽!」即本于此。(李明权)
逢场作戏
【俗语佛源】
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曰:『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又《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曰:『红炉爆出铁乌龟。』」宋·苏轼《南柯子》词:「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宽忍)
磨砖作镜
【俗语佛源】
研磨砖瓦欲作成镜子,只能是徒劳无功。此语喻办事不得要领,终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接著怀让开导道一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是打车对还是打牛对?你是学坐禅,还是学作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一番话使道一如梦初醒,于是他拜怀让为师,以后逐成禅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禅师。(无名氏)
四谛──圆教无作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圆教者,谓事理无碍,法法融摄也。无作四谛者,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是名圆教无作四谛。(阴入皆如者,阴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入即六根六尘,互相涉入,通为十二入也。此阴入之法皆言如者,如即理也;边邪皆中正者,谓空有二边邪倒之见,皆即中正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五阴十二入之法,皆即真如,实无苦相可舍,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烦恼尘劳,性本清净,实无招集生死之相,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诸法,皆即中道,离边邪见,实无烦恼之惑可断,亦无菩提之道可修,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生死涅槃,体元不二,实无生死逼迫之苦可断,亦无涅槃之寂灭可乐、可證,故名灭谛。
五种不作异意──听法五种不作异意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处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不作异意。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种姓微贱,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族不作异意。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容貌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色不作异意。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言辞不文,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文不作异意。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美不作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