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0,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恶作
菩萨戒作法
童子戏作佛事
无作
无作四谛
无作大戒
无作三身
无作色
无作戒
无作三昧
无作解脱门
胜解作意
结愿作法
圆顿无作大戒
佛类词典(续上)
净智见作意恶作
菩萨戒作法
童子戏作佛事
无作
无作四谛
无作大戒
无作三身
无作色
无作戒
无作三昧
无作解脱门
胜解作意
结愿作法
圆顿无作大戒
净智见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作意之一。
【三藏法数】
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术语)四种作意之一。
【三藏法数】
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恶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恶事后之追悔,忏悔之心也。俱舍论四曰:「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唯识论七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事,追悔为性。」又恶作法也。七聚之一。突吉罗罪也。
(术语)作恶事后之追悔,忏悔之心也。俱舍论四曰:「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唯识论七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事,追悔为性。」又恶作法也。七聚之一。突吉罗罪也。
菩萨戒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受菩萨戒之作法戒经天台疏上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其中梵网本之受法,梵网之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莲华藏世界)授戒之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传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馀菩萨次第相付,而什师传来,出于律藏品(梵网经)。
(修法)受菩萨戒之作法戒经天台疏上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其中梵网本之受法,梵网之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莲华藏世界)授戒之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传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馀菩萨次第相付,而什师传来,出于律藏品(梵网经)。
童子戏作佛事
【佛学大辞典】
(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为城。城中复作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仓中。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麨,奉上世尊。无胜在傍合掌随喜。德胜于是说偈赞曰。(中略)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迦。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为城。城中复作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仓中。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麨,奉上世尊。无胜在傍合掌随喜。德胜于是说偈赞曰。(中略)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迦。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佛学常见辞汇】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佛学常见辞汇】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无作四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谛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谛。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谛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谛。
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色之一种色法为戒体,故曰无作,对小乘戒及沙弥戒而称大乘戒或大僧戒为大戒。(参见:无作色)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色之一种色法为戒体,故曰无作,对小乘戒及沙弥戒而称大乘戒或大僧戒为大戒。(参见:无作色)
无作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圆教之三身也。如法相宗权教,修因感果之佛,为报三大劫修行之因而成之佛,故谓之为有为法佛。圆教之佛,三身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非因行之造作,故谓之为无作三身。守护国界章下之中曰:「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
(术语)天台圆教之三身也。如法相宗权教,修因感果之佛,为报三大劫修行之因而成之佛,故谓之为有为法佛。圆教之佛,三身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非因行之造作,故谓之为无作三身。守护国界章下之中曰:「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
无作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参见:无表色)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参见:无表色)
无作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三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动作息时亦灭,而无作戒则一生之中常相续而发防非止恶之功能,是谓之无作戒体。此戒体向境而防一一之非者,即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就能防之体立无作戒,就所防之境分别二百五十等相,为发此无作戒故行作戒也。行事钞中一之三曰:「若单立作,作体谢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须无作。长时防非,若单立无作,则起无所从。不可孤发,要赖作生,二法相藉。」又曰:「杂心云:身动灭已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又曰:「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此无作戒体,或以为色法,或以为心法,或以为非色非心法,凡有三家不同。(参见:戒体)附录。
(术语)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三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动作息时亦灭,而无作戒则一生之中常相续而发防非止恶之功能,是谓之无作戒体。此戒体向境而防一一之非者,即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就能防之体立无作戒,就所防之境分别二百五十等相,为发此无作戒故行作戒也。行事钞中一之三曰:「若单立作,作体谢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须无作。长时防非,若单立无作,则起无所从。不可孤发,要赖作生,二法相藉。」又曰:「杂心云:身动灭已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又曰:「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此无作戒体,或以为色法,或以为心法,或以为非色非心法,凡有三家不同。(参见:戒体)附录。
无作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无作解脱门。
【佛学常见辞汇】
同无作解脱门。
(术语)同无作解脱门。
【佛学常见辞汇】
同无作解脱门。
无作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参见:三解脱门)
【三藏法数】
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参见:三解脱门)
【三藏法数】
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胜解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作意之一。
(术语)三种作意之一。
结愿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宗于结缘作法行补阙启白也。其文曰:「自开辟之始,至于结愿之今,致随分精诚虽勤修,具缚凡夫分段依身故,行法之间难制馀念。然者经三业亘六根,所犯有误事,仍诵秘密神咒唱诸尊名号,忏所犯充补阙。」次唱真言佛名毕,又云:「依念秘密真言唱诸宝号,成如法如说功德了。」见考信录四。
(修法)密宗于结缘作法行补阙启白也。其文曰:「自开辟之始,至于结愿之今,致随分精诚虽勤修,具缚凡夫分段依身故,行法之间难制馀念。然者经三业亘六根,所犯有误事,仍诵秘密神咒唱诸尊名号,忏所犯充补阙。」次唱真言佛名毕,又云:「依念秘密真言唱诸宝号,成如法如说功德了。」见考信录四。
圆顿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所传之圆顿戒也。圆顿及大戒,叹戒德之语,无作,新译家谓为无表。戒体之通称也。戒体为非色非心,住于受者之身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决非为可造作发动之法,故曰无作。(参见:无作色)
(术语)天台宗所传之圆顿戒也。圆顿及大戒,叹戒德之语,无作,新译家谓为无表。戒体之通称也。戒体为非色非心,住于受者之身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决非为可造作发动之法,故曰无作。(参见:无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