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净智见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作意之一。
【三藏法数】
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恶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恶事后之追悔,忏悔之心也。俱舍论四曰:「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唯识论七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事,追悔为性。」又恶作法也。七聚之一。突吉罗罪也。
菩萨戒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受菩萨戒之作法戒经天台疏上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其中梵网本之受法,梵网之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莲华藏世界)授戒之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传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馀菩萨次第相付,而什师传来,出于律藏品(梵网经)。
童子戏作佛事
【佛学大辞典】
(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为城。城中复作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仓中。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麨,奉上世尊。无胜在傍合掌随喜。德胜于是说偈赞曰。(中略)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迦。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佛学常见辞汇】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无作四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谛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谛。
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色之一种色法为戒体,故曰无作,对小乘戒及沙弥戒而称大乘戒或大僧戒为大戒。(参见:无作色)
无作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圆教之三身也。如法相宗权教,修因感果之佛,为报三大劫修行之因而成之佛,故谓之为有为法佛。圆教之佛,三身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非因行之造作,故谓之为无作三身。守护国界章下之中曰:「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
无作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参见:无表色)
无作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三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动作息时亦灭,而无作戒则一生之中常相续而发防非止恶之功能,是谓之无作戒体。此戒体向境而防一一之非者,即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就能防之体立无作戒,就所防之境分别二百五十等相,为发此无作戒故行作戒也。行事钞中一之三曰:「若单立作,作体谢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须无作。长时防非,若单立无作,则起无所从。不可孤发,要赖作生,二法相藉。」又曰:「杂心云:身动灭已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又曰:「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此无作戒体,或以为色法,或以为心法,或以为非色非心法,凡有三家不同。(参见:戒体)附录。
无作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无作解脱门。
【佛学常见辞汇】
同无作解脱门。
无作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参见:三解脱门)
【三藏法数】
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胜解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作意之一。
结愿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宗于结缘作法行补阙启白也。其文曰:「自开辟之始,至于结愿之今,致随分精诚虽勤修,具缚凡夫分段依身故,行法之间难制馀念。然者经三业亘六根,所犯有误事,仍诵秘密神咒唱诸尊名号,忏所犯充补阙。」次唱真言佛名毕,又云:「依念秘密真言唱诸宝号,成如法如说功德了。」见考信录四。
圆顿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所传之圆顿戒也。圆顿及大戒,叹戒德之语,无作,新译家谓为无表。戒体之通称也。戒体为非色非心,住于受者之身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决非为可造作发动之法,故曰无作。(参见:无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