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作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宗大有机用者之称。碧岩二则评唱曰:「赵州是作家。」碧岩二十则著语曰:「作家宗师。」
作梵
【佛学大辞典】
(仪式)法事之初,作梵呗止息场内之喧乱也。
作梵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沙弥得度时,作梵呗之阿阇梨也。禅家之得度式设之。
作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供佛施僧立像写经等。无量寿经下曰:「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作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语。新译谓之表无表,旧译谓之作无作。作者身口造作之义,表者身口表彰之义。成实论谓之教无教,教示人身口作业之义。
作瓶天子
【佛学大辞典】
(天名)(参见:澡瓶天子)
澡瓶天子
【佛学大辞典】
(天名)一作作瓶天子。释迦佛为太子时。因出四门,历观诸相。忻厌之意,日愈一日。繇是父王益其伎乐以悦之。每至夜分,有净居天人名作瓶。住在空中,发言警策。复使乐器皆出五欲非乐,世间无常,涅槃寂静,速须出离之声(云云)。详见佛本行集经。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曰:「于是澡瓶天子,以警觉彰伎女之丑容。」
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佛学常见辞汇】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作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为身口意之三业。
【佛学常见辞汇】
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佛学次第统编】
著于爱见,则起作业。三界凡夫,所有作业,不外缘于三种:一善二恶三定。
作么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作么生之略。
作么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录之语。疑问之词。犹言如何。
【俗语佛源】
翻开禅宗的语录、灯录,时常可以看到「作么生」这个词。如唐代《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下:「分明向你道尔焰识,你作么生拟断他?」作么生犹言如何,怎么样,干什么等。「生」是古代的一个语助词,没有意义。如唐·李白《戏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禅宗常用作么生警觉学人,使之产生疑情,便于参悟。一提到作么生,就让人想起禅宗的公案。因此,一些爱好禅悦的骚人墨客也喜欢引用「作么生」。如宋·王安石《南乡子》词:「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宋明理学家语录与禅宗有渊源,亦用作么生。如《朱子全书》:「不知瞑目以后,又作么生?」作么生一词也常见于各种俗文学中。如唐·寒山子诗:「皎然易解事,作么无精神?」又如《五代史平话》:」天要坏我家门,杀了这孩儿是逆天道,且养活,教长成,看他又作么生?」(李明权)
作像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作佛形像经之异名。
作举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语。自恣之日,于僧众中请有德之人,使举比丘之犯罪。其人乃举罪告僧,谓之作举。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五曰:「作举,谓僧中德人,举罪告僧。」
作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作愿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念门之第三。发自利利他之大誓愿,而如实修行,以求生于极乐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念门之一。(参见:五念门)
【三藏法数】
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国,是名作愿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
空无相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