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苦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无因作,迦叶因而见谛得道,触于牛而死,入灭。
作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止作两持而有止作两犯。作杀生偷盗等之恶事而犯所受之戒,谓之作犯;不作布萨安居等之善事,谓之止犯。行事钞中四曰:「犯由作成,故曰作犯,此对作恶法为宗。」
【佛学常见辞汇】
作杀生偷盗等恶事而毁犯所受的戒律。
作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为法之生灭也。
作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
作佛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代史石昂传曰:「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宋史穆修传曰:「母死不饭浮屠,不为佛事。」儒林公议曰:「马元居丧不为佛事,但诵孝经而已。」元史曰:「文宗纪至顺元年,中书省言近岁帑廪空虚,其费有五:一曰作佛事。」顺帝纪至元二十二年,李士瞻疏时政二十条,一曰省佛事,以节浮费。按,元典章,皇庆元年,旨云:今后但做好事处,只与素茶饭。所谓好事,即佛事也。
作佛形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叙优填王造佛之形像,说造像之功德。造立形像福报经之异译。
作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表色之异名。受戒时,发表于身口之作业,谓之作戒,其时领纳于身内之业体谓之无作戒。俱舍论名表色无表色,涅槃经名作戒无作戒,萨婆多论名无教身口教。见行事钞中一。
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羯磨,巴Kamma,梵Karna,译曰作法。于身口作为奉业也。
作法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请三师七證行羯磨之作法而得戒也。以区别于善来得、自誓得、定共得、道共得等之新作法得。
作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摄僧摄衣等之地界有作法界自然界之二。依天然之地形而为界境,谓之自然界,行羯磨之作法而结成地界,谓之作法界,即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二。
作法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忏悔之一。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一依于法度而忏悔也。见四教仪集经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忏悔之一。(参见:三种忏悔)
【三藏法数】
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依法度,披陈过罪,求哀忏悔,是名作法忏。
作法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悔法之一。(参见:忏悔)附录。
作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神我之一。外道立神我者,以我为作者,以有我而能用手足等作众事故也。见大乘义章六。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作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分戒为二种: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积极的命行,某行为后者命禁止也。即不杀不偷等之戒谓之止持戒,作说安居之善事为作持戒。又称止持门作持门,诸恶莫作为止持门,众善奉行为作持门。但此区别,戒本中非一一分类者,区别戒本与犍度也。
【佛学常见辞汇】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种,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诸恶,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励三业以造作众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门和作持门,诸恶莫作是止持门,众善奉行是作持门。
作持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于作持戒而积极的行众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