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26,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杨凌(一作陵)
包融(世称 吴中四士 号 三包 行第 二 )
僧无作(字 不用 号 逍遥子 司马 )
顾闳中(世称 杰作 )
冯允中(字 作肃 号 见斋 )
梅国淳(字 作所 )
僧仲仁(号 华光长老、华光道人 别称 系后人伪作 )
胥作霖(字 泽民 )
徐作(字 开庵 )
李作乂(字 彦从、知刚 )
唐作求(字 叔孝 )
方略(字 作谋 号 万卷楼 )
谢作
郑作肃(字 恭老 )
其它辞典(续上)
僧道岳( 孟 名 作实宾 )杨凌(一作陵)
包融(世称 吴中四士 号 三包 行第 二 )
僧无作(字 不用 号 逍遥子 司马 )
顾闳中(世称 杰作 )
冯允中(字 作肃 号 见斋 )
梅国淳(字 作所 )
僧仲仁(号 华光长老、华光道人 别称 系后人伪作 )
胥作霖(字 泽民 )
徐作(字 开庵 )
李作乂(字 彦从、知刚 )
唐作求(字 叔孝 )
方略(字 作谋 号 万卷楼 )
谢作
郑作肃(字 恭老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论疏》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未尝于谒。忽求见归美焉。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使品目之。义曰。府君六子。皆伟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絷。盖指净土寺旷法师。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复究摄论于道尼师。惮烦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师。研精其指。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五载。无食息暇。自尔无小凝滞矣。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录。并留南中。仍为赂遗啇贾。使必致之。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三藏口传。俱沙论本。并十八部论记。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顿惬所怀。寻依安卒业于太白。安许之共给。绵历岁叙。无所匮乏。时虽凶歉。德绪益进。俄谢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载。隋大业八年。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皆以岳学无师授。未宜弘阐。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与引重。而请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犹未信。及举纲顿网。宏密叵测。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绝曰。吾无以感之耳。方默念诵。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以资饮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刊削成部。合二十二卷。减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观览。且著十八部论疏。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而岳亦有职。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国之极则者。今言其善。谬耳。间问以大义。则岳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立三宗义。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宗无对。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岳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戏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众大笑。 六年八月。兄旷化。悲悼不自胜。或劝之裁抑。岳𢪛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诸硕德。于弘文馆论义。岳慷慨谈吐。特拔其类。太子顾曰。此法师为谁。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总持则隋之禅定。太子曰。于寺何职。答曰。未也。太子乃曰。皇帝为寡人造寺。正将以收召名德。张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无职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屡辞。不许。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来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东洛天宫寺。十年二月疾。太子医馈相望。卒于所住寺。寿六十九。丧事取给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归。疚痛缠结。十二年卒。寿六十七。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家世儒学专门守业。九岁读诗易孝经。聪敏强识卓异伦伍。父皓仕隋为临淄令。治声远肃。有隐士西门义者。博物疏通肥遁岩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谓铃下吏曰。西门义故谒。遽为吾白。即以事闻。令素仰高风。骇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轻举。义曰。吾自弱岁隐沦。于兹暮齿。诚不欲干游人世。抱诚弃智。顷者吠声既静。则良政字民。五裤兴谣两岐成咏。有欣美化。故不以韬隐自私。敢叙斯事。令述其不逮。问其治术。对答若神。情兼明举。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列于义前。令其顾指。义曰。府君六子。诚伟器也。自长而三。州县之职。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远其德高。业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旷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贞固志怀明约。善大论及僧祇。深镜空有。学徒百数。禅观著绩物务所高。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师为弟子。少乐学问经论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议非。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备穷根叶辞义斯尽。有九江道尼者。创弘摄论海内知名。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亲承真谛业寄传芳。岳因从受法。日登深解。以众聚事拥。惟其废习。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时太白寺慧安者。倜傥多知世数阔达。方丈一字方寸千文。医术有工经道偏练。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岳友而亲之。便往投造告所怀曰。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而传自尼公。听受又鲜。今从物化精益无从。中路徘徊伊何取适。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真谛译之。初传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闻其志。岳曰。余前学群部。悉是古德所传。流味广周未尽于后。惟以俱舍无解。遂岂结于当来耶。安曰。志之不夺。斯业成矣。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静故寻检论文。自读其词仍洞其义。一习五载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无闲暇。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思见其言。载劳梦寝。乃重赂遗南道商旅。既凭顾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广州显明寺。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怀。讽读沈思忘于寝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给。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绵历岁序厥志弥隆。内惭诸己。乃谢安曰。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辄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为民本名作实宾。苟求虚誉遂劳同志。二不可也。斯过弘矣。诚可退迹浮浮。更劳重累。则不可也。安曰。功业将成幸无异志。嘉会难再无思别虑。复延两载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寻知。将开慧业。游诸讲肆清论莫穷。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时年三十有四。少齿登器莫匪先之。此时僧众三百馀人。令听风规互相推谢。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虽欲播扬未之有许。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相为引重创为请主。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徒累清言终惭疏略。慧明等越席扬言曰。法师何辞耶。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掩德移机恐爽灵鉴。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岳顾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学后进潜心异论。皆曰。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纵达一朝诚自诬耳。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举纲顿网大义斯通。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众咸不识其户牖。故无理顿联辞。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岁举贤良推师有寄。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侧。岩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乃曰。吾无感也。故水辍流。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一心念诵。日取一升经六十日。患损方复。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遂以真谛为本。馀则错综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减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论疏。通行于世。以为口实。又初平郑国。有宗法师者。神辩英出时所异之。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后责才施无言以对。坐见其屈。乃告曰。京室学士谈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会贞观中广延两教。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通诸论道。岳乃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坐众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传誉京国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旷公从化。悲痛缠怀。徒属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扪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闻者议之。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贞观初年。有梵僧波颇。在京传译。岳为众举。预其同例。颇闻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谓人曰。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谬耶。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与尔矣。自尔情敦道术。厚密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岳广开衢术。延对诸宾。酬接覆却神旨标被。太子顾曰。何法师。若此之辩也。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法门轨躅学观所宗。太子曰。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伦曰。虞舜存许由之节。夏禹顺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犹从矫逸。况方外之士。弃名之人。臣辄从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岳动容辞曰。皇帝深惟固本。归诚种觉。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广召无诤之僧。用树无疆之业。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愿垂含恕。敢违恩旨。屡辞不免。遂住普光。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诸治无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丧事所资取给家令。庶使丰厚无致匮约。仍赠帛及时服衣等。俄而有敕。复公给葬仪。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长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怀远悟容仪清肃。特善涅槃。学人从集有声京洛。住东洛天宫寺。贞观九入年朝奉慰。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惟岳及略。连支比曜。时共美之。及事缘将了。言归东夏。岳惘然曰。吾同气四人。并先即世。唯余与尔相顾犹影。自旷师没后。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异生难会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会又难。尔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辞世。略之衔疚。痛钟缠结带疾还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传》)。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佶传》)。包融与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全唐诗》存诗8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姑苏人,俗姓司马,字不用,号逍遥子。年弱冠出家,后隐会稽四明山。钱镠召而不出。涉猎孔、老,博通玄学。工诗,善草隶。卒年五十六。有《六时礼佛文注》及诗歌。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不用,号逍遥子,俗姓司马,苏州(今属江苏)人。幼出家。精通佛典,兼涉儒道之学。从学于雪峰义存,得其禅旨。昭宗时,居洪州10年。后居会稽四明山,与孙合等为林下之游。吴越王钱镠礼请之,乃托病归山。后梁太祖开平中卒,年56。《宋高僧传》卷三〇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父宛丘县尉。母戴。方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苦从求寄宿。父亦梦。于盘中书字。殊得意。欲献之天子。旦则各诧所梦。母因自指其腹。谓父曰。果生男。其必归之流水寺乎。盖其家去寺不甚远也。及生岐嶷可爱。性介洁。恶荤膻物。四岁教之诵习。能强识。父滋喜其类己也。且将图婚。以待其成。母不可。竟出家。如前志。年满受具戒。讲通经论。俄弃去。后入闽。依雪峰存公。得禅要。未几。卢陵檀越。挽居三顾山之云亭院。豫章之南平院。皆固辞。时钟氏据洪井。作客十年。终莫晤会。卒游会稽。考槃四明山中。吴越钱氏。闻其名。遣使召之。略上谒遽别。仍以诗谢曰。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乐安孙合。方逸老奉化。素慢缁侣。诣作则谈笑终日。进士扬弇亦倾盖。开平中示灭。春秋五十六。作平生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脩名刺。不趋时利。有草隶字式。诸经礼忏文。注道安六时礼佛文。并所述诗歌行世。自号逍遥子。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作。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馀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合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江南人。事李璟父子为待诏。擅长画人物、故事。后主李煜时,尝受命与周文矩夜至中书侍郎韩熙载家,窥其与门生宾客宴会情景,归作《韩熙载夜宴图》,世称杰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作肃,号见斋。从朱熹学,所论惩创后生妄作之弊,多受朱子称许。历官道州宁远县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梅国淳,字作所,广济(今湖北武穴)人。宋亡,隐居山中,屡聘不起。事见清同治《广济县志》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寺,号华光长老、华光道人。酷好梅花,工画墨梅。与黄庭坚交往甚密。有题其所撰《华光梅谱》,或称系后人伪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抚州宜黄人,字泽民。仪状魁伟,干练明达,为乡里所重。南渡中,盗瞰临川,里中少年亦跃跃动。作霖谕以祸福,相从御盗,境赖以安。事闻,补县尉,不就。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浏阳人,字彦从。孝宗淳熙间官迪功郎。与其子李暔择县南建遗经阁,藏书万卷,朱熹及张栻数十人赋诗赞美之。后毁于火,改筑未成,父子相继逝世,孙李之传继而筑成之。三世以学行称。全宋诗
李作乂,字知刚。陆佃婿。官池州司理参军(《陶山集》卷一六《边氏夫人行状》)。事见《家世旧闻》卷上。宋登科记考
陆佃女婿。越州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终池州司理参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无锡人,字叔孝。徽宗崇宁二年进士。召对称旨,除御笔所礼制局检讨官。迁主客郎中,出守徽州,以朝散郎致仕。学术该敏,以儒雅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宋登科记考
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郑作肃,字恭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监察御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三年,守尚书左司员外郎(同上书卷六九)。历知常州、吉州、镇江府,三十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同上书卷一八五)。三十二年,改知湖州。事见民国《吴县志》卷六五。全宋文·卷四○一三
郑伯肃,字恭老,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绛子。宣和三年进士,绍兴五年知常州,历吉州、湖州,均有惠政。见《吴中人物志》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六。全宋文·卷三五○六
郑作肃,字恭老,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绛子。宣和三年进士。为镇江府学官。建炎间通判临安府。绍兴中历监察御史、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出知常州、吉州、湖州,均有惠政。为程俱门人。见《吴中人物志》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六,《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一、六六之七七、刑法二之一○一,及其所作《北山集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