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26,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5 106 107 108 下一页
所作
所作相似过类
客作贱人
迦旃延著作
故作业
烝砂作饭
马鸣著作
破坛作法
能作因
宿作
宿作外道
贫女献沈淀作辟支佛
造作魔
接足作礼
佛类词典(续上)
空无相无作所作
所作相似过类
客作贱人
迦旃延著作
故作业
烝砂作饭
马鸣著作
破坛作法
能作因
宿作
宿作外道
贫女献沈淀作辟支佛
造作魔
接足作礼
空无相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三昧)
(术语)(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所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之三业为能作,其发动造作云所作。无量寿经上曰:「亦无所作,亦无所有。」慧远疏曰:「亦无所作无因可作,亦无所有无果可有。」
【佛学常见辞汇】
身口意所动的造作。
(术语)身口意之三业为能作,其发动造作云所作。无量寿经上曰:「亦无所作,亦无所有。」慧远疏曰:「亦无所作无因可作,亦无所有无果可有。」
【佛学常见辞汇】
身口意所动的造作。
所作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不知因与宗同喻贯通时事件之总该合说,而视宗与同喻个个分离,攻击因之不成立之过也。
(术语)十四过之一。不知因与宗同喻贯通时事件之总该合说,而视宗与同喻个个分离,攻击因之不成立之过也。
客作贱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也。是法华经穷子喻中之语,穷子已还父家,虽受种种厚遇,尚自谓客作之贱人,无高尚之志。以喻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心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法华义疏七曰:「未识大乘为客作,尚守小分为贱人也。」
(杂语)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也。是法华经穷子喻中之语,穷子已还父家,虽受种种厚遇,尚自谓客作之贱人,无高尚之志。以喻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心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法华义疏七曰:「未识大乘为客作,尚守小分为贱人也。」
迦旃延著作
【佛学大辞典】
(杂名)著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是六足论之一。俱舍论光记一曰:「大迦多衍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
(杂名)著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是六足论之一。俱舍论光记一曰:「大迦多衍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
故作业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作故思业。(参见:故思业)。
(杂语)一作故思业。(参见:故思业)。
烝砂作饭
【佛学大辞典】
(譬喻)楞严经曰:「佛言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譬喻)楞严经曰:「佛言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马鸣著作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乘起信论一卷,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佛所行赞五卷,十不善业道经一卷,六趣轮回经一卷,尼犍子问无我义经一卷。
(书名)大乘起信论一卷,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佛所行赞五卷,十不善业道经一卷,六趣轮回经一卷,尼犍子问无我义经一卷。
破坛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解修法坛之作法也。先取去坛上之铃杵及内外之供养器等,次涂涂香于手,住于妙观察智印(或法界定印),大坛中有字,是地轮之种子也。此字变成坛,又有字,变成大风轮,吹散地轮,而破坏此坛。所谓成者必坏也。次作普印,诵缘起法身偈三度。诵已。以印左转三返,随意破坏。
(修法)解修法坛之作法也。先取去坛上之铃杵及内外之供养器等,次涂涂香于手,住于妙观察智印(或法界定印),大坛中有字,是地轮之种子也。此字变成坛,又有字,变成大风轮,吹散地轮,而破坏此坛。所谓成者必坏也。次作普印,诵缘起法身偈三度。诵已。以印左转三返,随意破坏。
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因之一。
【三藏法数】
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术语)六因之一。
【三藏法数】
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宿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宿昔之作业也,单以宿作为一切之因,是宿作外道之执计也。(参见:宿作外道)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的作业。
(术语)宿昔之作业也,单以宿作为一切之因,是宿作外道之执计也。(参见:宿作外道)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的作业。
宿作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宿作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贫女献沈淀作辟支佛
【佛学大辞典】
(故事)智度论八曰:「佛入婆罗门城乞食,婆罗门城,王立制限,若施食于佛,输五百金钱,佛到其国,皆闭门不应。佛空钵而出。时一家有一老母,持破瓦器盛臭沈淀出门弃之,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见佛相好,思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降身行乞,必慈悯一切故。白佛欲设供而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取之。佛知其心,信敬清净,伸手持钵受其施食。因记是老女施食于佛故,十五劫中于天上人间受福快乐,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作辟支佛。」万善同归集六曰:「贫女献沈淀而位登支佛,童子进士麨而福受轮王。」
(故事)智度论八曰:「佛入婆罗门城乞食,婆罗门城,王立制限,若施食于佛,输五百金钱,佛到其国,皆闭门不应。佛空钵而出。时一家有一老母,持破瓦器盛臭沈淀出门弃之,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见佛相好,思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降身行乞,必慈悯一切故。白佛欲设供而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取之。佛知其心,信敬清净,伸手持钵受其施食。因记是老女施食于佛故,十五劫中于天上人间受福快乐,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作辟支佛。」万善同归集六曰:「贫女献沈淀而位登支佛,童子进士麨而福受轮王。」
造作魔
【佛学大辞典】
(异类)好土功,好战斗等,总为无事平稳之害者。
(异类)好土功,好战斗等,总为无事平稳之害者。
接足作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两手接尊者之足而礼之也,仰两手捧足如接。观无量寿经曰:「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佛学常见辞汇】
仰掌承接尊者的两足而作礼。
(术语)以两手接尊者之足而礼之也,仰两手捧足如接。观无量寿经曰:「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佛学常见辞汇】
仰掌承接尊者的两足而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