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26,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身恶作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
作犯
作用
作佛
作佛事
作佛形像经
作戒
作法
作法得
作法界
作法忏
作法忏悔
作者
作持戒
身恶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行之恶业。就戒律七聚言之,一突吉罗罪分为恶作、恶说之二。而身业之过非为身恶作,四业之过非为身恶说。见三藏法数七。
【佛学常见辞汇】
身体所造作的恶业。
【三藏法数】
谓身行杀、盗、邪淫等恶,是名身恶作。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苦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无因作,迦叶因而见谛得道,触于牛而死,入灭。
作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止作两持而有止作两犯。作杀生偷盗等之恶事而犯所受之戒,谓之作犯;不作布萨安居等之善事,谓之止犯。行事钞中四曰:「犯由作成,故曰作犯,此对作恶法为宗。」
【佛学常见辞汇】
作杀生偷盗等恶事而毁犯所受的戒律。
作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为法之生灭也。
作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
作佛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代史石昂传曰:「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宋史穆修传曰:「母死不饭浮屠,不为佛事。」儒林公议曰:「马元居丧不为佛事,但诵孝经而已。」元史曰:「文宗纪至顺元年,中书省言近岁帑廪空虚,其费有五:一曰作佛事。」顺帝纪至元二十二年,李士瞻疏时政二十条,一曰省佛事,以节浮费。按,元典章,皇庆元年,旨云:今后但做好事处,只与素茶饭。所谓好事,即佛事也。
作佛形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叙优填王造佛之形像,说造像之功德。造立形像福报经之异译。
作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表色之异名。受戒时,发表于身口之作业,谓之作戒,其时领纳于身内之业体谓之无作戒。俱舍论名表色无表色,涅槃经名作戒无作戒,萨婆多论名无教身口教。见行事钞中一。
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羯磨,巴Kamma,梵Karna,译曰作法。于身口作为奉业也。
作法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请三师七證行羯磨之作法而得戒也。以区别于善来得、自誓得、定共得、道共得等之新作法得。
作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摄僧摄衣等之地界有作法界自然界之二。依天然之地形而为界境,谓之自然界,行羯磨之作法而结成地界,谓之作法界,即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二。
作法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忏悔之一。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一依于法度而忏悔也。见四教仪集经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忏悔之一。(参见:三种忏悔)
【三藏法数】
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依法度,披陈过罪,求哀忏悔,是名作法忏。
作法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悔法之一。(参见:忏悔)附录。
作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神我之一。外道立神我者,以我为作者,以有我而能用手足等作众事故也。见大乘义章六。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作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分戒为二种: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积极的命行,某行为后者命禁止也。即不杀不偷等之戒谓之止持戒,作说安居之善事为作持戒。又称止持门作持门,诸恶莫作为止持门,众善奉行为作持门。但此区别,戒本中非一一分类者,区别戒本与犍度也。
【佛学常见辞汇】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种,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诸恶,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励三业以造作众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门和作持门,诸恶莫作是止持门,众善奉行是作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