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作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十一。
(术语)十六特胜之第十一。
化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菩萨以神力变化造作种种之身,又种种之事物也。法华经妙音品曰:「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
(术语)佛菩萨以神力变化造作种种之身,又种种之事物也。法华经妙音品曰:「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
四种作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二湿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出瑜伽论三十一。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二、滋润心作意〕,滋润者,滋长沃润也。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忻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即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对治身心粗重,生起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
〔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名数)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二湿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出瑜伽论三十一。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二、滋润心作意〕,滋润者,滋长沃润也。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忻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即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对治身心粗重,生起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
〔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智慧也。谓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见真实理,是名净智见作意。
未作不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酬因感果,其理必然,故未为善恶之业,必无招致善恶之果报也。
(术语)酬因感果,其理必然,故未为善恶之业,必无招致善恶之果报也。
光明作佛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此土以声说法,于他方土有以光明诠法者。维摩经香积佛品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天台疏曰:「光明作佛事者,放光明触身,具诠诸法,随触得解。」
(杂语)于此土以声说法,于他方土有以光明诠法者。维摩经香积佛品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天台疏曰:「光明作佛事者,放光明触身,具诠诸法,随触得解。」
有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无作之语。与有相同。传通记杂钞五曰:「旧译经论云有作无作,新译经论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有作义也,非安立者无作义也。」【又】有作者犹言有为,谓因缘所生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有作者的意思,与有为同义,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术语)对无作之语。与有相同。传通记杂钞五曰:「旧译经论云有作无作,新译经论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有作义也,非安立者无作义也。」【又】有作者犹言有为,谓因缘所生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有作者的意思,与有为同义,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合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先举因义,后举宗义,结合两者是也。盖由既知之因,立论未知之宗,以为推断之顺序也。因明大疏三所谓:「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处,宗必随逐,此为合。」即其意也。
(术语)对于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先举因义,后举宗义,结合两者是也。盖由既知之因,立论未知之宗,以为推断之顺序也。因明大疏三所谓:「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处,宗必随逐,此为合。」即其意也。
印佛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或印之于纸上,或印之于净沙上,或印于虚空等,先于一前机备香花,置形木。次,三礼,诵如来咒。次,净三业印言。次,三昧耶戒印言,针印。三摩耶,萨埵鍐次,发菩提心印言,外缚定印。唵菩提质多摩陀波陀耶弥。次,劝请合掌诵:「我今香烟印如来(水虚空等随改),相好具足放光明。遍满虚空世界海,犹如灯烟无障碍。依此印印佛德力,恒为众生解脱缘。」次,以右手取棒印佛。左手持念珠记数,诵真言已,印之(此真言有异说,大日佛眼者,大日所印之佛),想所印之所尊,五眼具足,三身圆满,与真佛无异,乘此香烟(虚空水等随改),周遍于十方界。利益众生,共成佛道。次,印佛数满已,总以香华供养。次,普供养印明。次,回向。愿我所修印佛善。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共入菩提城。同證一如真如法界。印佛轨云:「印沙土,地中生类离苦得乐。印水上,水中生类离苦得乐。」
(修法)或印之于纸上,或印之于净沙上,或印于虚空等,先于一前机备香花,置形木。次,三礼,诵如来咒。次,净三业印言。次,三昧耶戒印言,针印。三摩耶,萨埵鍐次,发菩提心印言,外缚定印。唵菩提质多摩陀波陀耶弥。次,劝请合掌诵:「我今香烟印如来(水虚空等随改),相好具足放光明。遍满虚空世界海,犹如灯烟无障碍。依此印印佛德力,恒为众生解脱缘。」次,以右手取棒印佛。左手持念珠记数,诵真言已,印之(此真言有异说,大日佛眼者,大日所印之佛),想所印之所尊,五眼具足,三身圆满,与真佛无异,乘此香烟(虚空水等随改),周遍于十方界。利益众生,共成佛道。次,印佛数满已,总以香华供养。次,普供养印明。次,回向。愿我所修印佛善。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共入菩提城。同證一如真如法界。印佛轨云:「印沙土,地中生类离苦得乐。印水上,水中生类离苦得乐。」
自化作苦经
【佛学大辞典】
(物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物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自作自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灯会元曰:「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俗语佛源】
此词本于佛经。《妙法圣念处经》谓:「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楞严经》卷八亦谓:「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这里表达了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众生一切苦乐、违顺等果报,都是自己善恶业力所感招的,所谓「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佛教不承认外在的主宰(如造物主)能降祸赐福。由此衍为「自作自受」。如变文《目连缘起》:「汝母在生之日,都无一片善心,终朝杀害生灵,每日欺凌三宝。自作自受,非天与人。」后亦泛指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良后果,如元曲《后庭花》第四折:「兀的是自作自受身当罪。」(李明权)
(术语)五灯会元曰:「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俗语佛源】
此词本于佛经。《妙法圣念处经》谓:「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楞严经》卷八亦谓:「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这里表达了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众生一切苦乐、违顺等果报,都是自己善恶业力所感招的,所谓「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佛教不承认外在的主宰(如造物主)能降祸赐福。由此衍为「自作自受」。如变文《目连缘起》:「汝母在生之日,都无一片善心,终朝杀害生灵,每日欺凌三宝。自作自受,非天与人。」后亦泛指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良后果,如元曲《后庭花》第四折:「兀的是自作自受身当罪。」(李明权)
自相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作意之一。
(术语)三种作意之一。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间有要事立座时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间,依要事立座时,结五股印,诵吽字,然后却去。传云:念诵之时有要事立座出时,蟠念珠安坛上而出云云。」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间有要事立座时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间,依要事立座时,结五股印,诵吽字,然后却去。传云:念诵之时有要事立座出时,蟠念珠安坛上而出云云。」
如是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作者造作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运动造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十如是)
【三藏法数】
作即造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能运为造作,是名如是作。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作者造作也,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运动造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十如是)
【三藏法数】
作即造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能运为造作,是名如是作。
十如是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云十如。(参见:十如)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玄义)
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天台大师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之义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名字施设,各各不同,即假之义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之义也。(十法界者,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具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以据外览而可别。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各相貌不同,是名如是相。(相据外者,谓相在外而可依据也。)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据内自分不改,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其性各各不同,是名如是性。
〔三、如是体〕,体即体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俱以色身而为体质,是名如是体。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有力用功能,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能运为造作,是名如是作。
〔六、如是因〕,因即习因,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善恶业因,皆由自种而生,习续不断,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缘〕,缘即缘助,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有缘起之法,助成习因,是名如是缘。
〔八、如是果〕,果即习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剋获于后,是名如是果。
〔九、如是报〕,报即报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果,而感其报,是名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谓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之本末,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术语)略云十如。(参见:十如)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玄义)
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天台大师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之义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名字施设,各各不同,即假之义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之义也。(十法界者,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具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以据外览而可别。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各相貌不同,是名如是相。(相据外者,谓相在外而可依据也。)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据内自分不改,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其性各各不同,是名如是性。
〔三、如是体〕,体即体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俱以色身而为体质,是名如是体。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有力用功能,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能运为造作,是名如是作。
〔六、如是因〕,因即习因,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善恶业因,皆由自种而生,习续不断,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缘〕,缘即缘助,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有缘起之法,助成习因,是名如是缘。
〔八、如是果〕,果即习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剋获于后,是名如是果。
〔九、如是报〕,报即报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果,而感其报,是名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谓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之本末,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成所作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智之一,又五智之一。(参见:四智及五智)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眼等五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作为。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术语)四智之一,又五智之一。(参见:四智及五智)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眼等五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作为。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身恶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行之恶业。就戒律七聚言之,一突吉罗罪分为恶作、恶说之二。而身业之过非为身恶作,四业之过非为身恶说。见三藏法数七。
【佛学常见辞汇】
身体所造作的恶业。
【三藏法数】
谓身行杀、盗、邪淫等恶,是名身恶作。
(术语)身行之恶业。就戒律七聚言之,一突吉罗罪分为恶作、恶说之二。而身业之过非为身恶作,四业之过非为身恶说。见三藏法数七。
【佛学常见辞汇】
身体所造作的恶业。
【三藏法数】
谓身行杀、盗、邪淫等恶,是名身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