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作态(作態)  拼音:zuò tài
故作某种姿态。《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曹世叔妻传》:「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聊斋志异。卷二。侠女》:「亦烦寄告:假惺惺勿作态;不然我将遍播扬。」
《漢語大詞典》:装痴作态(裝癡作態)
故意装作痴呆的样子。 清 袁枚 新齐谐·借棺为车:“﹝妻﹞持大斧出,劈棺,駡曰:‘业已到家,何必装痴作态。’死者大笑,掀棺而起。”
《國語辭典》:装腔作态(裝腔作態)  拼音:zhuāng qiāng zuò tài
故意装出某种腔调或姿态。《西湖佳话。西冷韵迹》:「姨娘不消著急。他这两三越请我不去,故这等装腔作势。」
《國語辭典》:惺惺作态(惺惺作態)  拼音:xīng xīng zuò tài
故意装模作样,虚情假意。如:「你以为他真的喜欢和老闆聊天?他不过是惺惺作态,虚意应付罢了。」
《国语辞典》:忸怩作态(忸怩作态)  拼音:niǔ ní zuò tài
装出含羞、难为情的样子。如:「谐星在台上忸怩作态的表演,令人看了忍不住大笑。」
《漢語大詞典》:楚楚作态(楚楚作態)
犹言矫揉造作。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凡人学词,功候有浅深,即浅亦非疵……楚楚作态,乃是大疵,最宜切忌。”
分類:矫揉造作
《高级汉语词典》:扭捏作态  拼音:niǔ niē zuò tài
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分类:扭捏作态
《漢語大詞典》:矜情作态(矜情作態)
犹言矫揉造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临别,忽向余正色云:‘ 友 不好名,先生切勿以 友 诗告人。’余雅不喜,曰:‘此子矜情作态,局面太小。’”
分類:矫揉造作
《漢語大詞典》:调态(調態)
(1).风调情态。 唐 刘禹锡 《鹤叹》诗引:“友人 白乐天 去年罢 吴郡 ,挈双鹤雏以归。予相遇于 扬子津 ,閒翫终日。翔舞调态,一符相书。”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词:“歌调态,舞工夫, 湖南 都不如。”
(2).作态。 宋 柳永 《西施》词之一:“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綺渐变尘埃。”
《漢語大詞典》:行态(行態)
犹作态。故意作出某种姿态或表情。《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今 叡 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
《漢語大詞典》:柔曼
(1).谓姿容婉媚。汉书·佞幸传赞:“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德焉。” 颜师古 注:“曼,泽也,言其泽柔而色理光泽也。”隋书·后妃传序:“甘心柔曼之容,罔念幽闲之操。”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持簫擫管,以柔曼悦人。”
(2).引申谓弄姿作态,矫柔做作。 清 汪源 《〈孑遗录〉序》:“京师遇 桐城 戴田有 ,读其文,超卓有隽气,无时俗钞録经传及柔曼肤滞之态。”
(3).柔和舒缓。 清 吴伟业 《〈楚两生行〉序》:“ 吴 中以善歌名海内,然不过嘽缓柔曼为新声。” 李一氓 《重读总司令的诗》:“声调是直率的,不能要求婉转;是豪放的,不能要求柔曼。”
《國語辭典》:捶胸  拼音:chuí xiōng
怒极或痛极时用手捶打自己的胸膛。如:「乍闻母亲去世噩耗,他捶胸大哭,不能自抑。」
《國語辭典》:撒娇(撒嬌)  拼音:sā jiāo
仗著对方的宠爱而恣意做出娇态。《红楼梦》第五四回:「也不怕臊,你这孩子又撒娇了。」也作「撒娇撒痴」。
分類:撒娇作态
《国语辞典》:拿矫(拿矫)  拼音:ná jiǎo
矫揉造作,故意作态。如:「拿矫的个性使他失去许多朋友。」
《漢語大詞典》:抛声(抛聲)
扬声作态。 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端的个不见实心,但听抛声,尽是虚脾。”
分類:扬声作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