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页
佛眼相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泥多佛大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拜佛修斋
送佛送到西天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
拣佛烧香
装一佛像一佛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僧来看佛面
二种十身──佛二种十身
二人出佛身血
佛类词典(续上)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佛眼相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泥多佛大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拜佛修斋
送佛送到西天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
拣佛烧香
装一佛像一佛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僧来看佛面
二种十身──佛二种十身
二人出佛身血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俗语佛源】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佛眼相看
【俗语佛源】
佛眼为佛经中说的「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了诸法实相,名为佛眼。在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谓以善意相对待,不加伤害。《水浒传》第十四回:「是会的将来还我,佛眼相看。你若不还,我叫你目前流血。」元曲《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常正)
佛眼为佛经中说的「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了诸法实相,名为佛眼。在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谓以善意相对待,不加伤害。《水浒传》第十四回:「是会的将来还我,佛眼相看。你若不还,我叫你目前流血。」元曲《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常正)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俗语佛源】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泥多佛大
【俗语佛源】
原为禅宗之语,见《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俗语用泥多佛大比喻用力多、附益众,则造就也大。如宋·王安石《重游草堂次韵》诗云:「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宋代李璧注:「泥多佛大,俚语。」(李明权)
原为禅宗之语,见《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俗语用泥多佛大比喻用力多、附益众,则造就也大。如宋·王安石《重游草堂次韵》诗云:「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宋代李璧注:「泥多佛大,俚语。」(李明权)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俗语佛源】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拜佛修斋
【俗语佛源】
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拣佛烧香
【俗语佛源】
唐朝诗僧寒山子有诗:「拣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后世多用引用。如明·吴炳《疗妒羹·游湖》:「这是观音大士,青娘可谓拣佛烧香矣!」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种需要而选择某当事人进行拜访馈赠。(李君冈)
唐朝诗僧寒山子有诗:「拣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后世多用引用。如明·吴炳《疗妒羹·游湖》:「这是观音大士,青娘可谓拣佛烧香矣!」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种需要而选择某当事人进行拜访馈赠。(李君冈)
装一佛像一佛
【俗语佛源】
安装一尊佛像,就像一尊佛像,意为手艺高。比喻学一行像一行,干一行会一行。如《醒世恒言》卷三八:「直竖起一面大牌,写著『李氏专医小儿疑难杂症』十个字。铺内一应什物家伙,无不完备。真个装一佛像一佛,自然像个专门的太医起来。」(李明权)
安装一尊佛像,就像一尊佛像,意为手艺高。比喻学一行像一行,干一行会一行。如《醒世恒言》卷三八:「直竖起一面大牌,写著『李氏专医小儿疑难杂症』十个字。铺内一应什物家伙,无不完备。真个装一佛像一佛,自然像个专门的太医起来。」(李明权)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俗语佛源】
「如来佛」即佛,「如来」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却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此俗语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尽解数,也摆脱不了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这一套全是美国顾问处的设计,可是不管严醉有天大本事,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李明权)
「如来佛」即佛,「如来」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却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此俗语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尽解数,也摆脱不了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这一套全是美国顾问处的设计,可是不管严醉有天大本事,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李明权)
僧来看佛面
【俗语佛源】
这个俗语的意义同「不看僧面看佛面」有所不同。「僧来看佛面」,谓和尚来访,看在佛的面上也应款待他。比喻接待来人,要看在其他有关人员的情分上,给予礼遇。《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李明权)
这个俗语的意义同「不看僧面看佛面」有所不同。「僧来看佛面」,谓和尚来访,看在佛的面上也应款待他。比喻接待来人,要看在其他有关人员的情分上,给予礼遇。《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李明权)
二种十身──佛二种十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融三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出华严经疏)
〔一、融三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人出佛身血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调达推山得罪〕,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二、祇域行针得福〕,梵语祇域,华言故活。谓佛有疾,使祇域治之,因行针出血,疾得顿愈。虽出佛血,由治疾故,而得福报。
(出大智度论)
〔一、调达推山得罪〕,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二、祇域行针得福〕,梵语祇域,华言故活。谓佛有疾,使祇域治之,因行针出血,疾得顿愈。虽出佛血,由治疾故,而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