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三世三千佛
三生成佛
三因佛性
三佛
三佛土
三佛子
三佛身
三佛陀
三佛性
三佛顶
三佛语
三佛栗底
三佛菩提
三身佛性
佛类词典(续上)
三世诸佛三世三千佛
三生成佛
三因佛性
三佛
三佛土
三佛子
三佛身
三佛陀
三佛性
三佛顶
三佛语
三佛栗底
三佛菩提
三身佛性
三世诸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世出现之诸佛。法华经方便品曰:「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观无量寿经曰:「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术语)三世出现之诸佛。法华经方便品曰:「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观无量寿经曰:「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三世三千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过去世庄严劫之一千佛,现在世贤劫之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之一千佛,合成三千佛也。此中贤劫即现在劫之千佛出世时代,经论之所论,出没隐显不一定。佛祖统记三十记诸经论之勘考。药王经于三劫千佛各举首尾之佛名。三千佛名经具列其名。贤愚经出贤劫千佛之名。但明藏之佛名经,与药王经首尾佛名同,麓藏之佛名经,仅贤劫千佛之首尾与前二经同,他二劫不同也。秘藏记末谓本来无量无数差别智身之功德庄严藏为过去千佛,最初起普贤行者为贤劫千佛,又说身有无量无数之如来如法修行烦恼云散,本有如来出现之未来千佛。贤劫千佛。(参见:贤劫)
(术语)过去世庄严劫之一千佛,现在世贤劫之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之一千佛,合成三千佛也。此中贤劫即现在劫之千佛出世时代,经论之所论,出没隐显不一定。佛祖统记三十记诸经论之勘考。药王经于三劫千佛各举首尾之佛名。三千佛名经具列其名。贤愚经出贤劫千佛之名。但明藏之佛名经,与药王经首尾佛名同,麓藏之佛名经,仅贤劫千佛之首尾与前二经同,他二劫不同也。秘藏记末谓本来无量无数差别智身之功德庄严藏为过去千佛,最初起普贤行者为贤劫千佛,又说身有无量无数之如来如法修行烦恼云散,本有如来出现之未来千佛。贤劫千佛。(参见:贤劫)
三生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成佛有二义:一、以此三生配于过现未之三世,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全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来世之生證入果海,即以三生而成佛,故谓之三生成佛,是为通途之义。二、见闻等三生各自其一生成佛也。本经随好品记地狱天子于前生见闻华严大经之正法而毁谤之,故今虽处于地狱,而为佛光所照,由前之见闻力即脱地狱之苦,而生于兜率天,于此一生成就十地解行遂得成佛。是见闻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之东始见文殊,自此南询,最后见普贤菩萨,一切解行于此一生得圆满成就。是解行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舍利弗等于逝多林使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文殊为彼等说大法。使彼等證入法界。是證入之一生成佛也。说见华严大疏钞三。(参见:三圣)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生而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證道得果。
(术语)华严宗所立,成佛有二义:一、以此三生配于过现未之三世,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全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来世之生證入果海,即以三生而成佛,故谓之三生成佛,是为通途之义。二、见闻等三生各自其一生成佛也。本经随好品记地狱天子于前生见闻华严大经之正法而毁谤之,故今虽处于地狱,而为佛光所照,由前之见闻力即脱地狱之苦,而生于兜率天,于此一生成就十地解行遂得成佛。是见闻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之东始见文殊,自此南询,最后见普贤菩萨,一切解行于此一生得圆满成就。是解行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舍利弗等于逝多林使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文殊为彼等说大法。使彼等證入法界。是證入之一生成佛也。说见华严大疏钞三。(参见:三圣)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生而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證道得果。
三因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金光明玄义曰:「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同记上曰:「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谓助缘。缘资了,了显正,正起胜缘。亦是正发于了,了导于缘,缘严于正。正起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玆。」此三佛性,又为空假中之三谛。因为空谛,缘因为假谛,正因为中谛也。辅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因佛性)
【佛学常见辞汇】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佛陀,华言觉。觉即三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觉;性,即不改之义。以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名数)涅槃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金光明玄义曰:「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同记上曰:「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谓助缘。缘资了,了显正,正起胜缘。亦是正发于了,了导于缘,缘严于正。正起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玆。」此三佛性,又为空假中之三谛。因为空谛,缘因为假谛,正因为中谛也。辅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因佛性)
【佛学常见辞汇】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佛陀,华言觉。觉即三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觉;性,即不改之义。以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三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佛报佛化佛也。即三佛菩提等。【又】太平之佛鉴禅师慧勤,龙门之佛眼禅师清远,天宁之佛果禅师克勤。此三师为杨岐派第三祖,五祖山法演之法嗣,称为杨岐之三佛,又名演门之三杰。释门正统三曰:「杨岐三佛最为竞爽。」佛祖通载三一曰:「演门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
【佛学常见辞汇】
法佛、报佛、化佛。
(名数)法佛报佛化佛也。即三佛菩提等。【又】太平之佛鉴禅师慧勤,龙门之佛眼禅师清远,天宁之佛果禅师克勤。此三师为杨岐派第三祖,五祖山法演之法嗣,称为杨岐之三佛,又名演门之三杰。释门正统三曰:「杨岐三佛最为竞爽。」佛祖通载三一曰:「演门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
【佛学常见辞汇】
法佛、报佛、化佛。
三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对于初地已上之菩萨,变净土者。亦以无漏之五尘为体。三、变化土,即变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应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现净土,或现秽土者,见义林章七末。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
三、变化土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此三土或将受用土开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则为四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土〕,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对于初地已上之菩萨,变净土者。亦以无漏之五尘为体。三、变化土,即变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应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现净土,或现秽土者,见义林章七末。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
三、变化土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此三土或将受用土开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则为四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土〕,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三佛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切众生,皆为佛子,凡夫为外子。二乘为庶子。菩萨为真子。贬二乘而褒大乘家之名也。见华严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外子,诸凡夫未能绍继佛家之事者。二庶子,诸二乘不从如来之大法生者。三真子,诸菩萨正自佛之大法生者。见华严大疏五。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
〔二、庶子〕,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
〔三、真子〕,谓大乘菩萨,禀受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
(名数)一切众生,皆为佛子,凡夫为外子。二乘为庶子。菩萨为真子。贬二乘而褒大乘家之名也。见华严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外子,诸凡夫未能绍继佛家之事者。二庶子,诸二乘不从如来之大法生者。三真子,诸菩萨正自佛之大法生者。见华严大疏五。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
〔二、庶子〕,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
〔三、真子〕,谓大乘菩萨,禀受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
三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所明之三身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身)
【佛学次第统编】
宗镜录云三佛身: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 受用身有二种:
一者、自受用身 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二者、他受用身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唯识论所明之三身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身)
【佛学次第统编】
宗镜录云三佛身: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 受用身有二种:
一者、自受用身 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二者、他受用身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三佛陀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buddha,译言正觉者。
(术语)Sam%buddha,译言正觉者。
三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性虽常住不变,然为他修證,分三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众生本有之,为自性而常住者。三恶之众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馀,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谓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于證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
(名数)佛性虽常住不变,然为他修證,分三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众生本有之,为自性而常住者。三恶之众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馀,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谓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于證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
三佛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发生,广生,无量声之三佛顶也。分掌如来三部之德。大疏谓发生白色(息炎),广生黄色(增益),无量声赤色(降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释尊之右方,表胎藏界三部之众德,而立三佛顶。大日经一曰:「于毫相之右,复画三佛顶。初名广大顶,次名极广大,及无边音声,皆应善安立。」一、广大佛顶,又作广生佛顶、极广生佛顶、黄色佛顶、高佛顶、大转轮佛顶。秘藏记末曰:「大转轮佛顶,黄色,右手持莲华,上有一股跋折罗。」二极广大佛顶,又作发生佛顶、广大发生佛顶、阿毗发生佛顶、发生一切佛顶、光聚佛顶。秘藏记末曰:「光聚佛顶,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宝。」三无边音声佛顶,又作无量音声佛顶,无边声佛顶。秘藏记末曰:「无量音声佛顶,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螺贝。」此三佛顶之形相如前之五佛顶。大日经疏五曰:「第一名广大佛顶,第二名极广大佛顶,第三名无边音声佛顶。其形相皆同五顶,是如来三部众德之顶也。」
(名数)谓发生,广生,无量声之三佛顶也。分掌如来三部之德。大疏谓发生白色(息炎),广生黄色(增益),无量声赤色(降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释尊之右方,表胎藏界三部之众德,而立三佛顶。大日经一曰:「于毫相之右,复画三佛顶。初名广大顶,次名极广大,及无边音声,皆应善安立。」一、广大佛顶,又作广生佛顶、极广生佛顶、黄色佛顶、高佛顶、大转轮佛顶。秘藏记末曰:「大转轮佛顶,黄色,右手持莲华,上有一股跋折罗。」二极广大佛顶,又作发生佛顶、广大发生佛顶、阿毗发生佛顶、发生一切佛顶、光聚佛顶。秘藏记末曰:「光聚佛顶,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宝。」三无边音声佛顶,又作无量音声佛顶,无边声佛顶。秘藏记末曰:「无量音声佛顶,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螺贝。」此三佛顶之形相如前之五佛顶。大日经疏五曰:「第一名广大佛顶,第二名极广大佛顶,第三名无边音声佛顶。其形相皆同五顶,是如来三部众德之顶也。」
三佛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说法,有随自意等三语。(参见:佛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随自意语,佛随顺自意而说自己所證一实等法之语也。二随他意语,佛一向随顺他机而说方便之法,引导众生之语也。三随自他意语,佛为众生说法,半随自證之意,半随他机之意之语也。涅槃经三十五曰:「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三语。(参见:三语)
(名数)佛之说法,有随自意等三语。(参见:佛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随自意语,佛随顺自意而说自己所證一实等法之语也。二随他意语,佛一向随顺他机而说方便之法,引导众生之语也。三随自他意语,佛为众生说法,半随自證之意,半随他机之意之语也。涅槃经三十五曰:「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三语。(参见:三语)
三佛栗底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vr!ti,世俗谛之梵语,旧师译为世俗谛。玄奘译为隐显谛。义净译为覆俗谛。隐显者,隐真理而显事相之义。义林章二末曰:「此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梵云三佛栗底,故以义释名隐显谛。」
(术语)Sam%vr!ti,世俗谛之梵语,旧师译为世俗谛。玄奘译为隐显谛。义净译为覆俗谛。隐显者,隐真理而显事相之义。义林章二末曰:「此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梵云三佛栗底,故以义释名隐显谛。」
三佛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报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华论曰:「示现三种佛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中略)二者报佛菩提,下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涅槃常恒清凉不变故。」安乐集上曰:「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应化佛菩提,于应当现之所,随即示现,谓出释氏宫去迦耶城不远,坐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得无上菩提也。二报佛菩提,十地圆满,得真常之涅槃。如法华经寿量品所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是也。三法佛菩提,如来藏性本来清净,众生界即涅槃界也。经所谓「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是也。见法华论,法华玄义十、法华文句九。
(术语)法报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华论曰:「示现三种佛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中略)二者报佛菩提,下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涅槃常恒清凉不变故。」安乐集上曰:「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应化佛菩提,于应当现之所,随即示现,谓出释氏宫去迦耶城不远,坐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得无上菩提也。二报佛菩提,十地圆满,得真常之涅槃。如法华经寿量品所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是也。三法佛菩提,如来藏性本来清净,众生界即涅槃界也。经所谓「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是也。见法华论,法华玄义十、法华文句九。
三身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性有三:一、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二、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三、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参见:三因佛性)
【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名数)佛性有三:一、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二、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三、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参见:三因佛性)
【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三因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金光明玄义曰:「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同记上曰:「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谓助缘。缘资了,了显正,正起胜缘。亦是正发于了,了导于缘,缘严于正。正起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玆。」此三佛性,又为空假中之三谛。因为空谛,缘因为假谛,正因为中谛也。辅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因佛性)
【佛学常见辞汇】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佛陀,华言觉。觉即三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觉;性,即不改之义。以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名数)涅槃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金光明玄义曰:「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同记上曰:「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谓助缘。缘资了,了显正,正起胜缘。亦是正发于了,了导于缘,缘严于正。正起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玆。」此三佛性,又为空假中之三谛。因为空谛,缘因为假谛,正因为中谛也。辅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因佛性)
【佛学常见辞汇】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佛陀,华言觉。觉即三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觉;性,即不改之义。以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