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847,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下一页
一体三身自性佛
二佛身
二佛中间
二佛并坐
二乘成佛
二乘作佛
二万灯明佛
二种佛境
七佛
七佛经
七佛说偈
七佛药师
七佛药师法
七佛药师经
佛类词典(续上)
一佛净土一体三身自性佛
二佛身
二佛中间
二佛并坐
二乘成佛
二乘作佛
二万灯明佛
二种佛境
七佛
七佛经
七佛说偈
七佛药师
七佛药师法
七佛药师经
一佛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从一般之佛土,称弥陀净土曰一佛净土。十疑论曰:「阎浮提之众生,心浊多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一佛土,即一佛净土。皆指弥陀之净土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术语)从一般之佛土,称弥陀净土曰一佛净土。十疑论曰:「阎浮提之众生,心浊多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一佛土,即一佛净土。皆指弥陀之净土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一体三身自性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己色身内归依法报化三身佛也。六祖坛经曰:「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术语)于己色身内归依法报化三身佛也。六祖坛经曰:「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二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身)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法性身〕,法性即法身也。谓此法性之身,遍满十方,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能度十方法身菩萨,是名法性身。
〔二、生死身〕,谓佛以方便力,现生现灭,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一切恶法尽断,一切善法悉皆成就,次第说法,度诸众生,是名生死身。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身〕,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二、法身〕,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常身〕,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备,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
〔二、无常身〕,如来方便为欲度脱一切众生,示现生死之身,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入于涅槃,是名无常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名数)(参见:二身)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法性身〕,法性即法身也。谓此法性之身,遍满十方,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能度十方法身菩萨,是名法性身。
〔二、生死身〕,谓佛以方便力,现生现灭,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一切恶法尽断,一切善法悉皆成就,次第说法,度诸众生,是名生死身。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身〕,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二、法身〕,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常身〕,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备,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
〔二、无常身〕,如来方便为欲度脱一切众生,示现生死之身,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入于涅槃,是名无常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佛中间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释迦与弥勒之中间,即释迦既入灭。弥勒尚未出世也。
(杂语)释迦与弥勒之中间,即释迦既入灭。弥勒尚未出世也。
二佛并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会座,迹门三周说法已后,涌出于灵山空中之多宝塔中二佛也。初宝塔涌出在空中,依大众之请释迦佛开其塔门,多宝佛全身舍利结跏趺座,结法界定印,其时多宝佛在宝塔中分半座使释迦佛坐,谓之二佛并座。多宝表法佛及定,释迦表报佛及慧,并座表法报不二,定慧一如也。此二佛孰左孰右之说,各有异义。但以多宝在左,释迦在右为正。盖观智之法华仪轨,谓为「塔门西开」,则知释迦未入塔以前,向东而说迹门,迹门为因位之法,故向发心之东方而说之。多宝塔表本门之寿量,则塔之门,开于西。本门为果上之法,则或向菩提之西方也。然则法华之曼荼罗曰:东向西中央多宝塔中之二佛中,多宝佛在南方,即左位,结定印,释迦佛在北方即右位,结转法轮印,左为定位,右为慧位,显密之通则也,随属于定门之多宝为左位。属于慧门之释迦为右位。见法华秘略要钞三,(参见:多宝塔)
(术语)法华会座,迹门三周说法已后,涌出于灵山空中之多宝塔中二佛也。初宝塔涌出在空中,依大众之请释迦佛开其塔门,多宝佛全身舍利结跏趺座,结法界定印,其时多宝佛在宝塔中分半座使释迦佛坐,谓之二佛并座。多宝表法佛及定,释迦表报佛及慧,并座表法报不二,定慧一如也。此二佛孰左孰右之说,各有异义。但以多宝在左,释迦在右为正。盖观智之法华仪轨,谓为「塔门西开」,则知释迦未入塔以前,向东而说迹门,迹门为因位之法,故向发心之东方而说之。多宝塔表本门之寿量,则塔之门,开于西。本门为果上之法,则或向菩提之西方也。然则法华之曼荼罗曰:东向西中央多宝塔中之二佛中,多宝佛在南方,即左位,结定印,释迦佛在北方即右位,结转法轮印,左为定位,右为慧位,显密之通则也,随属于定门之多宝为左位。属于慧门之释迦为右位。见法华秘略要钞三,(参见:多宝塔)
二乘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于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回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于声闻授成佛之记者,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台等之法性宗,谓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无馀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万行,得佛果,法华之授记,非方便,乃真实也。
(术语)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于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回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于声闻授成佛之记者,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台等之法性宗,谓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无馀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万行,得佛果,法华之授记,非方便,乃真实也。
二乘作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已前佛为方便说故,不说声闻缘觉二乘之作佛,至法华说真实之一乘,始说二乘作佛,与以记别。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以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术语)法华已前佛为方便说故,不说声闻缘觉二乘之作佛,至法华说真实之一乘,始说二乘作佛,与以记别。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以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二万灯明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参见:日月灯明佛)
(佛名)(参见:日月灯明佛)
二种佛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證境,诸佛所證之境界,即真如法性之理也。二、化境,诸佛所化之境界,即十方国土也。
【佛学常见辞汇】
證境和化境。證境是诸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證境〕,谓真如法性之理,是诸佛所證之境界。离念绝想,皆悉真如,是名證境。
〔二、化境〕,谓十方国土,皆是如来所化境界,是名化境。
(名数)一、證境,诸佛所證之境界,即真如法性之理也。二、化境,诸佛所化之境界,即十方国土也。
【佛学常见辞汇】
證境和化境。證境是诸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證境〕,谓真如法性之理,是诸佛所證之境界。离念绝想,皆悉真如,是名證境。
〔二、化境〕,谓十方国土,皆是如来所化境界,是名化境。
七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过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说于长阿含一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Vipas/yin。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S/ikhin。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Vis/vabhu%。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Krakucchanda。又名拘那含Kanakamuni。又名迦叶Ka%s/yapa。我亦今于贤劫中成最正觉。」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我也。」药王经曰:「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曰:「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此中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次四佛为现在贤劫之出世者。法天译之七佛经一卷,说七佛教化之本末最详悉。行宗记四下曰:「欲顺世谛以七为祖。」Buddhavam%saxxl。【又】药师之七佛也。(参见:七佛药师)
【佛学常见辞汇】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现在贤劫中四佛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也。贤劫者,谓此劫中,多贤人也。)
〔一、毗婆尸佛〕,梵语毗婆尸,华言有四。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
〔二、尸弃佛〕,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髻。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
〔三、毗舍浮佛〕,梵语毗舍浮,华言遍一切自在。谓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不自在,而为庄严劫中千佛之最后一佛也。(烦恼者,无明也。)
〔四、拘留孙佛〕,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馀。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成佛,为千佛首。
〔五、俱那含牟尼佛〕,梵语俱那含牟尼,华言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又名迦那迦牟尼,华言金仙人。谓身金色故也。人寿减至四万岁时,于阎浮提出世成佛。(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六、迦叶佛〕,迦叶,梵语具云迦叶波,华言饮光。谓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世成佛。
〔七、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
(名数)过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说于长阿含一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Vipas/yin。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S/ikhin。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Vis/vabhu%。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Krakucchanda。又名拘那含Kanakamuni。又名迦叶Ka%s/yapa。我亦今于贤劫中成最正觉。」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我也。」药王经曰:「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曰:「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此中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次四佛为现在贤劫之出世者。法天译之七佛经一卷,说七佛教化之本末最详悉。行宗记四下曰:「欲顺世谛以七为祖。」Buddhavam%saxxl。【又】药师之七佛也。(参见:七佛药师)
【佛学常见辞汇】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现在贤劫中四佛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也。贤劫者,谓此劫中,多贤人也。)
〔一、毗婆尸佛〕,梵语毗婆尸,华言有四。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
〔二、尸弃佛〕,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髻。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
〔三、毗舍浮佛〕,梵语毗舍浮,华言遍一切自在。谓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不自在,而为庄严劫中千佛之最后一佛也。(烦恼者,无明也。)
〔四、拘留孙佛〕,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馀。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成佛,为千佛首。
〔五、俱那含牟尼佛〕,梵语俱那含牟尼,华言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又名迦那迦牟尼,华言金仙人。谓身金色故也。人寿减至四万岁时,于阎浮提出世成佛。(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六、迦叶佛〕,迦叶,梵语具云迦叶波,华言饮光。谓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世成佛。
〔七、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
七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记过去七佛教化之相。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详。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记过去七佛教化之相。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详。
七佛说偈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景德传灯录一,谓过去之七佛各举得法之偈,谓之七佛之说偈。此七佛之说偈不知出何经典,是宝林传著者慧炬之捏造也。释门正统四痛斥之。
(杂语)景德传灯录一,谓过去之七佛各举得法之偈,谓之七佛之说偈。此七佛之说偈不知出何经典,是宝林传著者慧炬之捏造也。释门正统四痛斥之。
七佛药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曰:「一、东方去此四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光胜,佛曰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发八大愿。二、东方去此五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妙宝,佛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发八大愿。三、东方去此六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圆满香积,佛曰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发四大愿。四、东方去此七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无忧,佛曰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发四大愿。五、东方去此八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法幢,佛曰法海雷音如来,发四大愿。六、东方去此九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善住宝海,佛曰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发四大愿。七、东方去此十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净琉璃,佛曰药师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以此中最后之药师如来为主体,故称为七佛药师,亦曰药师七佛。又,一、东方离垢众德庄严世界之轮遍照吉祥如来。二、东方妙觉众德庄严世界之妙功德住吉祥如来。三、东方众生主世界之一宝盖王如来。四、东方自在力世界之善逝定迹如来。五、东方最胜宝世界之宝华吉祥如来。六、南方寂静主世界之超无边迹如来。七、南方最上香世界之妙香王如来。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以上为七佛之异称或异译也。
(名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曰:「一、东方去此四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光胜,佛曰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发八大愿。二、东方去此五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妙宝,佛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发八大愿。三、东方去此六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圆满香积,佛曰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发四大愿。四、东方去此七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无忧,佛曰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发四大愿。五、东方去此八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法幢,佛曰法海雷音如来,发四大愿。六、东方去此九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善住宝海,佛曰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发四大愿。七、东方去此十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净琉璃,佛曰药师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以此中最后之药师如来为主体,故称为七佛药师,亦曰药师七佛。又,一、东方离垢众德庄严世界之轮遍照吉祥如来。二、东方妙觉众德庄严世界之妙功德住吉祥如来。三、东方众生主世界之一宝盖王如来。四、东方自在力世界之善逝定迹如来。五、东方最胜宝世界之宝华吉祥如来。六、南方寂静主世界之超无边迹如来。七、南方最上香世界之妙香王如来。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以上为七佛之异称或异译也。
七佛药师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日本睿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百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台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遍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众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修法)日本睿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百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台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遍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众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七佛药师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之异名。
(经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