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佛性戒
佛性论
佛性常住
佛性真如
佛性三摩耶
佛性不受罪
佛性平等一乘
佛使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佛所行赞
佛所护念
佛舍
佛舍利
佛事
佛类词典(续上)
五佛性佛性戒
佛性论
佛性常住
佛性真如
佛性三摩耶
佛性不受罪
佛性平等一乘
佛使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佛所行赞
佛所护念
佛舍
佛舍利
佛事
五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法华文句十曰:「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
(名数)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法华文句十曰:「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
佛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术语)一切众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佛性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天亲菩萨造,真谛译。详论佛性之义。
(书名)四卷,天亲菩萨造,真谛译。详论佛性之义。
佛性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学常见辞汇】
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意思。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学常见辞汇】
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与真如,同体异名。
(术语)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与真如,同体异名。
佛性三摩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戒法也。亦云佛性戒,三摩耶戒。
(术语)密教之戒法也。亦云佛性戒,三摩耶戒。
佛性不受罪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佛性平等一乘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一乘之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经之教也。
(杂语)五种一乘之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经之教也。
佛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使者也。法华经法师品曰:「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即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术语)如来之使者也。法华经法师品曰:「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即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有百二十章,记当来法灭之事。
(经名)一卷,失译。有百二十章,记当来法灭之事。
佛所行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以偈颂赞佛一代之所行。
(书名)五卷,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以偈颂赞佛一代之所行。
佛所护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名大乘甚深之经典,护持忆念,不滥开演者。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敬菩萨法,佛所护念。」阿弥陀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藏法数】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杂语)以名大乘甚深之经典,护持忆念,不滥开演者。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敬菩萨法,佛所护念。」阿弥陀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藏法数】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佛舍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堂也。
(杂语)佛堂也。
佛舍利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之遗骨也,(参见:舍利)
(杂名)佛之遗骨也,(参见:舍利)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佛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指凡诸佛之教化,谓之佛事。观无量寿经曰:「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同注「什曰:佛事谓化众生。」同菩萨品曰:「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同注「肇曰:佛事者以有益为事耳。」又,害佛道谓之魔事,反之者则谓之佛事。放光般若经不和合品说魔事毕曰:「若有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讽诵般若波罗蜜者,便具足五波罗蜜及萨云若巳,当知是为佛事。」【又】(仪式)佛忌、祈祷、追福等之法会谓之佛事,以是为托事而开示佛法之所作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念经拜忏。
【俗语佛源】
诸佛教化众生的作为名佛事。《维摩诘经·菩萨品》:「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鸠摩罗什注曰:「佛事谓化众生」。后来凡佛教徒的诵经、祈祷、追福等都成为佛事。《辽史·圣宗纪》:「帝以杀敌多,诏上京开龙寺建佛事一月,饭僧万人。」《元史·文宗纪》:「至顺元年,中书省言,近岁,帑廪空虚,其费有五,一曰作佛事。」现在寺庙中最盛大的佛事为水陆法会,此外还有「梁皇忏」、「瑜伽焰口」、「斋天」、「普佛」等。此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六:「只是在家里请法师做佛事,超度亡魂早拔苦界。」(常正)
(杂语)指凡诸佛之教化,谓之佛事。观无量寿经曰:「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同注「什曰:佛事谓化众生。」同菩萨品曰:「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同注「肇曰:佛事者以有益为事耳。」又,害佛道谓之魔事,反之者则谓之佛事。放光般若经不和合品说魔事毕曰:「若有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讽诵般若波罗蜜者,便具足五波罗蜜及萨云若巳,当知是为佛事。」【又】(仪式)佛忌、祈祷、追福等之法会谓之佛事,以是为托事而开示佛法之所作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念经拜忏。
【俗语佛源】
诸佛教化众生的作为名佛事。《维摩诘经·菩萨品》:「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鸠摩罗什注曰:「佛事谓化众生」。后来凡佛教徒的诵经、祈祷、追福等都成为佛事。《辽史·圣宗纪》:「帝以杀敌多,诏上京开龙寺建佛事一月,饭僧万人。」《元史·文宗纪》:「至顺元年,中书省言,近岁,帑廪空虚,其费有五,一曰作佛事。」现在寺庙中最盛大的佛事为水陆法会,此外还有「梁皇忏」、「瑜伽焰口」、「斋天」、「普佛」等。此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六:「只是在家里请法师做佛事,超度亡魂早拔苦界。」(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