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佛具十身
佛见
佛门
佛足石
佛言量
佛足顶礼
佛陀
佛陀里
佛陀波利
佛陀大会
佛陀扇多
佛陀鞠多
佛陀耶舍
佛陀僧诃
佛类词典(续上)
佛身佛具十身
佛见
佛门
佛足石
佛言量
佛足顶礼
佛陀
佛陀里
佛陀波利
佛陀大会
佛陀扇多
佛陀鞠多
佛陀耶舍
佛陀僧诃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具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而立十身也,此十身经中三处说之,而名字稍异。旧经二十六曰:「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同三十七曰:「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同四十二曰:「无著佛,愿佛,业报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菩提身,后云正觉佛,但梵汉相异,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与正觉佛同意。二愿身,后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即住持佛,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庄严身,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六势力身,即心佛,以佛之慈心摄伏一切,故云势力身,亦云心佛。七如意身(新经谓之意生身),即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八福德身,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九智身,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十法身,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配之于通途之三身,则从菩提心至住持身之四身为应身,从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为报身,最后之法身,即法身也。此十身者,对于解境之十身而谓之行境之十身,以其为行可感得之佛身也。见探玄记十四,同十七,大疏钞三十八上,同五十三,同五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佛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觉佛,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佛。
二、愿身 或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
三、化身 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
四、住持身 即住持佛,或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
五、相好庄严身 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
六、势力身 亦云心佛。
七、如意身 或谓意生身,或谓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
八、福德身 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
九、智身 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
十、法身 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
(名数)于前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而立十身也,此十身经中三处说之,而名字稍异。旧经二十六曰:「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同三十七曰:「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同四十二曰:「无著佛,愿佛,业报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菩提身,后云正觉佛,但梵汉相异,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与正觉佛同意。二愿身,后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即住持佛,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庄严身,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六势力身,即心佛,以佛之慈心摄伏一切,故云势力身,亦云心佛。七如意身(新经谓之意生身),即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八福德身,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九智身,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十法身,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配之于通途之三身,则从菩提心至住持身之四身为应身,从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为报身,最后之法身,即法身也。此十身者,对于解境之十身而谓之行境之十身,以其为行可感得之佛身也。见探玄记十四,同十七,大疏钞三十八上,同五十三,同五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佛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觉佛,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佛。
二、愿身 或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
三、化身 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
四、住持身 即住持佛,或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
五、相好庄严身 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
六、势力身 亦云心佛。
七、如意身 或谓意生身,或谓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
八、福德身 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
九、智身 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
十、法身 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
佛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正知见也。梵网经上曰:「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术语)佛之正知见也。梵网经上曰:「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佛门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佛家。如奉释教者,谓之佛门弟子。亦简称佛子。
(杂语)犹言佛家。如奉释教者,谓之佛门弟子。亦简称佛子。
佛足石
【佛学大辞典】
(物名)石上印佛足也。佛将入灭,于摩揭陀国留足迹。西域记八曰:「窣堵波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时照。昔者如来将取寂灭,北趣拘尸那城,南顾摩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曰: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顾摩揭陀也。」义楚六帖一曰:「西域记云:佛在摩揭陀国波吒离城,石上印留足迹记。奘法师亲礼圣迹,自印将来。今在坊州玉华山,镌碑记之。其佛足下五足指端有卐字文,相次各有如眼,又指间各有网鞔中心上下有通身文,大指下有宝剑,又第二指下有双鱼王文,次指下有宝花瓶文,次傍有螺王文,脚心下有千辐轮文,下有象牙文,上有月王文,跟有梵王顶相文。」西域记三鸟伏那国曰:「阿波罗逻龙泉西南三十馀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同一屈支国曰:「东昭怙釐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馀,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每有斋日照烛光明。」观佛三昧海经一曰:「如来足下平满不容一毛,足下千辐轮相,毂辋具足,鱼鳞相次,金刚杵相者,足跟亦有梵王顶相,众蠡不异。」同六曰:「佛灭度后,造好形像,令身相足,亦造无量化佛,色像通身光,及画佛迹。(中略)此人除却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
(物名)石上印佛足也。佛将入灭,于摩揭陀国留足迹。西域记八曰:「窣堵波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时照。昔者如来将取寂灭,北趣拘尸那城,南顾摩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曰: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顾摩揭陀也。」义楚六帖一曰:「西域记云:佛在摩揭陀国波吒离城,石上印留足迹记。奘法师亲礼圣迹,自印将来。今在坊州玉华山,镌碑记之。其佛足下五足指端有卐字文,相次各有如眼,又指间各有网鞔中心上下有通身文,大指下有宝剑,又第二指下有双鱼王文,次指下有宝花瓶文,次傍有螺王文,脚心下有千辐轮文,下有象牙文,上有月王文,跟有梵王顶相文。」西域记三鸟伏那国曰:「阿波罗逻龙泉西南三十馀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同一屈支国曰:「东昭怙釐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馀,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每有斋日照烛光明。」观佛三昧海经一曰:「如来足下平满不容一毛,足下千辐轮相,毂辋具足,鱼鳞相次,金刚杵相者,足跟亦有梵王顶相,众蠡不异。」同六曰:「佛灭度后,造好形像,令身相足,亦造无量化佛,色像通身光,及画佛迹。(中略)此人除却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
佛言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圣教量。以佛之圣语为定量,而决是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圣教量,即以佛神圣的言语作标准而决定是非。
(术语)又云圣教量。以佛之圣语为定量,而决是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圣教量,即以佛神圣的言语作标准而决定是非。
佛足顶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礼拜佛之足。佛教最重之敬礼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术语)礼拜佛之足。佛教最重之敬礼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佛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佛驮。如来十号之一。常略称曰佛。(参见:佛)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佛,是觉者的意思。(参见:佛)
(术语)又作佛驮。如来十号之一。常略称曰佛。(参见:佛)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佛,是觉者的意思。(参见:佛)
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俗语佛源】
佛陀(Buddha)简称「佛」,意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对于凡夫的不觉,称为「自觉」;对于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称为「觉他」;对于菩萨自觉、觉他而未完美,称为「觉行圆满」。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许多别称,如:如来、善逝、天人师、世尊等。佛又有种种「身」,如法身、报身、应身等。佛往往专称应现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弥勒佛等。此外,学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号;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触类引申之义。佛教徒以为念佛可以消除业障、修身修福。在现代诗中如苏曼殊《有怀》诗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天恁恨不胜。」(李明权)
【三藏法数】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历劫修因,行满果圆,是名为佛。(无缘慈者,谓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能自然现益也。)
【三藏法数】
佛即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谓觉斯玄妙,开解一切,悟大夜之重昏,朗万法之幽邃也。
【三藏法数】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俗语佛源】
佛陀(Buddha)简称「佛」,意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对于凡夫的不觉,称为「自觉」;对于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称为「觉他」;对于菩萨自觉、觉他而未完美,称为「觉行圆满」。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许多别称,如:如来、善逝、天人师、世尊等。佛又有种种「身」,如法身、报身、应身等。佛往往专称应现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弥勒佛等。此外,学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号;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触类引申之义。佛教徒以为念佛可以消除业障、修身修福。在现代诗中如苏曼殊《有怀》诗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天恁恨不胜。」(李明权)
【三藏法数】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历劫修因,行满果圆,是名为佛。(无缘慈者,谓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能自然现益也。)
【三藏法数】
佛即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谓觉斯玄妙,开解一切,悟大夜之重昏,朗万法之幽邃也。
【三藏法数】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佛陀里
【佛学大辞典】
(地名)吴孙权,依康僧会而信佛,始建寺,号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自是江左大法兴。见梁僧传二(康僧会传)。
(地名)吴孙权,依康僧会而信佛,始建寺,号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自是江左大法兴。见梁僧传二(康僧会传)。
佛陀波利
【佛学大辞典】
(人名)Buddhapa%li,罽宾国沙门名。译曰觉护。译尊胜陀罗尼经。见开元录九,宋僧传二。
(人名)Buddhapa%li,罽宾国沙门名。译曰觉护。译尊胜陀罗尼经。见开元录九,宋僧传二。
佛陀大会
【佛学大辞典】
(仪式)给孤独长者以阎浮檀金造佛像,设大斋,谓之佛陀大会。一切有部目得迦五曰:「给孤独长者言:世尊!我欲为作赡部影像,作佛陀大会,佛言应作。」
(仪式)给孤独长者以阎浮檀金造佛像,设大斋,谓之佛陀大会。一切有部目得迦五曰:「给孤独长者言:世尊!我欲为作赡部影像,作佛陀大会,佛言应作。」
佛陀扇多
【佛学大辞典】
(人名)Buddhasanta,三藏法师名。译曰觉定。见续高僧传一。
(人名)Buddhasanta,三藏法师名。译曰觉定。见续高僧传一。
佛陀鞠多
【佛学大辞典】
(人名)Buddhagupta,王名。译曰觉护。见西域记九。
(人名)Buddhagupta,王名。译曰觉护。见西域记九。
佛陀耶舍
【佛学大辞典】
(人名)Buddhayas/as,罽宾国沙门名。梁僧传二,出三藏记十四,三宝记八翻为觉明。开元录四,饰宗记三本等翻为觉名。耶舍者名称之义,则以觉名为是。四分律之译主也。
(人名)Buddhayas/as,罽宾国沙门名。梁僧传二,出三藏记十四,三宝记八翻为觉明。开元录四,饰宗记三本等翻为觉名。耶舍者名称之义,则以觉名为是。四分律之译主也。
佛陀僧诃
【佛学大辞典】
(人名)Buddhhasim%ha,论师名。译曰师子觉,无著菩萨之弟也。见西域记五。
(人名)Buddhhasim%ha,论师名。译曰师子觉,无著菩萨之弟也。见西域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