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佛曲
佛名经
佛光
佛光王子
佛立三昧
佛地
佛地经
佛地经论
佛印
佛印三昧经
佛因
佛成道日
佛吼
佛位
佛戒
佛曲
【佛学大辞典】
(杂名)西河诗话曰:「佛曲在隋唐有之,不始金元。如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蜜七俱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邪勒佛曲,入徵调,婆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今吴门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乐,即其遗意。」按,晋书鸠摩罗什傅,天竺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国,原有然矣。乐府杂录,长庆中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乐工状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文叙子曲。至是而佛经无不可吟,不独偈颂然矣。南唐书浮屠傅,僧应之,喜音律,尝以赞礼之文寓诸乐谱。其声少下,而终归于梵音。赞念协律,自应之始。
【俗语佛源】
佛教寺院中的音乐,古称梵呗。在寺院中,僧人讲经前后,都要吟唱乐曲。所唱内容,是咒、偈、吟、赞等。据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说:「佛经无不可吟,不独偈颂然矣。」这就是说佛经的文字,不仅偈、颂可以吟唱,长行亦可吟唱。在唱的时候,配以管、笙吹奏,是很动听的。佛曲由印度传来,在中国始自隋唐。清·毛奇龄《西河诗话》说:「佛曲佛舞,在隋唐已有之,不始金元。」如李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月明佛曲》等。吟唱这些佛曲的主要是僧人。如《乐府杂录》中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转,感动里人,乐工状其念四声观音菩萨,乃撰《文叙子曲》。」《南唐书·浮屠传》中说僧应之欢喜音律,尝以赞礼之文寓诸乐谱。这里说明僧应之不仅会吟唱,也会作乐谱。这些寺院中的乐曲,后来演变为讲唱文学。唐以后盛行一时的变文,也被称为佛曲。现在寺院中,僧人仍吟唱佛曲。如他们每天早晚功课(上殿),除念诵经、咒外,就是吟唱赞、偈。不过现在不配备管、笙吹奏了,而是配以钟鼓鱼磬,听起来清净优雅,也确实别有一番趣味。(无名氏)
佛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藏中有数部:一、元魏菩提流支译之佛名经十二卷,举一万一千九十三尊。二、失译人名之佛名经,三十卷。三、隋阇那崛多译之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四、失译人名之三劫三千诸佛名经三卷。五、隋那连提耶舍译之百佛名经,一卷。此中第四之三劫三千诸佛名经,略称为三千佛名经。
佛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光明也。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
佛光王子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高宗之中宫恼产,请法师玄芳加护之。正月一日中宫施纳袈裟等,寻王子生,光明盈殿,因号佛光王子,许使出家。见慈恩寺传九。
佛立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般舟三昧,此翻佛立三昧。此三昧成就,则见十方诸佛立于其前也。般舟三昧经曰:「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止观二曰:「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般舟三昧,因此三昧于成就时可以见到十方诸佛站立于其前,故名。
佛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十地之第十位。谓第九地之菩萨最后顿断烦恼所知二障之习气而成道之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达到成佛的地位。
【三藏法数】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佛有大功德力,资利智慧,而与一念相应,观真谛究竟,习气亦究竟,觉果圆满,故名佛地。(究竟,即毕尽之义也。)
佛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为妙生菩萨说佛地之五相,谓清净法界及四智也。一一细释。
佛地经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七卷,亲光菩萨造,唐玄奘译。
佛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印者决定不变之义,诸法实相为诸佛之大道,决定不变,故名佛印。止观二曰:「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印。」同辅行曰:「既是实相故名佛印。」又佛心印之略,【又】佛之印相也,凡佛界相好无异,面貌齐同。故但以两手之印相差别之,为法,然密教中之印相极其精细不可以一概论之。【又】(人名)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嗣于开先善暹,住云居四十馀年,德洽缁素。翰林苏轼谪黄州,师住庐山,相与酬作章句。哲宗元符元年寂,寿六十七。见续传灯录。
【佛学常见辞汇】
1。诸佛的印契,诸法实相就是诸佛决定不变的印契。2。佛心印的简称。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辩才,苏东坡常向他请教。
佛印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耆阇崛山入于三昧,光照十方,大众云集,弥勒舍利弗,问文殊以佛身所在,文殊使入三昧观之,皆不能见。须臾佛现,乃问其义,佛言住于深般若佛印三昧故也。
佛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得佛果之因。一切之善根功德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佛成道日
【佛学大辞典】
(行事)佛之成道日,经论之说不同。长阿含经四及因果经作二月八日,灌佛经及方等泥洹经作四月八日,西域记则三月八日,又云三月十五日。俱舍宝疏,正宗记,佛祖统纪等皆取二月八日之说。支那用十二月八日者,以僧史略上会合之谓「腊月乃周之二月也。」周历建子之二月,即夏历建寅之十二月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阳历的五月月圆日。
佛吼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无量寿经上曰:「佛吼而吼。」同嘉祥疏曰:「举师子王哮吼为譬耳。」
佛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果之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地位。
佛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佛离一切相而住净戒,所谓离诸相一相一味。若能如是离一切相而住于戒,此戒即是佛戒。」【又】又密教之三摩耶戒也。时处轨曰:「教发菩提心,授与佛性戒。」【又】通名佛所说之戒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网经所说的大乘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