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七佛药师
七佛药师法
七佛药师经
七佛八菩萨
七佛通戒偈
七佛赞呗伽陀
七佛父母姓字经
七佛名号功德经
七佛所说神咒经
七佛药师五坛修法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七俱胝佛母尊
七种礼佛
佛类词典(续上)
七佛说偈七佛药师
七佛药师法
七佛药师经
七佛八菩萨
七佛通戒偈
七佛赞呗伽陀
七佛父母姓字经
七佛名号功德经
七佛所说神咒经
七佛药师五坛修法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七俱胝佛母尊
七种礼佛
七佛说偈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景德传灯录一,谓过去之七佛各举得法之偈,谓之七佛之说偈。此七佛之说偈不知出何经典,是宝林传著者慧炬之捏造也。释门正统四痛斥之。
(杂语)景德传灯录一,谓过去之七佛各举得法之偈,谓之七佛之说偈。此七佛之说偈不知出何经典,是宝林传著者慧炬之捏造也。释门正统四痛斥之。
七佛药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曰:「一、东方去此四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光胜,佛曰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发八大愿。二、东方去此五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妙宝,佛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发八大愿。三、东方去此六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圆满香积,佛曰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发四大愿。四、东方去此七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无忧,佛曰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发四大愿。五、东方去此八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法幢,佛曰法海雷音如来,发四大愿。六、东方去此九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善住宝海,佛曰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发四大愿。七、东方去此十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净琉璃,佛曰药师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以此中最后之药师如来为主体,故称为七佛药师,亦曰药师七佛。又,一、东方离垢众德庄严世界之轮遍照吉祥如来。二、东方妙觉众德庄严世界之妙功德住吉祥如来。三、东方众生主世界之一宝盖王如来。四、东方自在力世界之善逝定迹如来。五、东方最胜宝世界之宝华吉祥如来。六、南方寂静主世界之超无边迹如来。七、南方最上香世界之妙香王如来。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以上为七佛之异称或异译也。
(名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曰:「一、东方去此四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光胜,佛曰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发八大愿。二、东方去此五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妙宝,佛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发八大愿。三、东方去此六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圆满香积,佛曰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发四大愿。四、东方去此七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无忧,佛曰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发四大愿。五、东方去此八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法幢,佛曰法海雷音如来,发四大愿。六、东方去此九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善住宝海,佛曰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发四大愿。七、东方去此十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净琉璃,佛曰药师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以此中最后之药师如来为主体,故称为七佛药师,亦曰药师七佛。又,一、东方离垢众德庄严世界之轮遍照吉祥如来。二、东方妙觉众德庄严世界之妙功德住吉祥如来。三、东方众生主世界之一宝盖王如来。四、东方自在力世界之善逝定迹如来。五、东方最胜宝世界之宝华吉祥如来。六、南方寂静主世界之超无边迹如来。七、南方最上香世界之妙香王如来。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以上为七佛之异称或异译也。
七佛药师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日本睿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百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台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遍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众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修法)日本睿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百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台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遍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众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七佛药师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之异名。
(经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之异名。
七佛八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佛者: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者: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及坚勇菩萨。见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名数)七佛者: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者: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及坚勇菩萨。见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佛通戒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之通戒或略戒。诸佛出世之初,因弟子清净,不须别制戒禁,但以一偈通为禁戒,故曰通戒或略戒。即七佛各有一通戒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十不善品,谓第一毗婆尸佛偈(百岁中但说一偈):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第二式诘佛偈(八十年中但说一偈):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著。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第三毗舍罗婆佛偈(七十年中说一偈半):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第四拘楼孙佛偈(六十年中说二偈):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于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偈(三十年中说一偈):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第六迦叶佛偈(二十年中但说一偈):「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第七释迦佛偈(十二年中但说一偈):「护口意法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他人道。」又散见于四分律戒本,五分律戒本及法句经。所记虽略异,而原偈文之同一,则无疑。增一阿含经一曰:「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诸恶莫作云云。」即七佛中迦叶佛之偈(法句经原本第十二章第百八十三偈)也。法华玄义二,亦有「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云云。」
(术语)谓之通戒或略戒。诸佛出世之初,因弟子清净,不须别制戒禁,但以一偈通为禁戒,故曰通戒或略戒。即七佛各有一通戒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十不善品,谓第一毗婆尸佛偈(百岁中但说一偈):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第二式诘佛偈(八十年中但说一偈):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著。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第三毗舍罗婆佛偈(七十年中说一偈半):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第四拘楼孙佛偈(六十年中说二偈):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于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偈(三十年中说一偈):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第六迦叶佛偈(二十年中但说一偈):「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第七释迦佛偈(十二年中但说一偈):「护口意法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他人道。」又散见于四分律戒本,五分律戒本及法句经。所记虽略异,而原偈文之同一,则无疑。增一阿含经一曰:「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诸恶莫作云云。」即七佛中迦叶佛之偈(法句经原本第十二章第百八十三偈)也。法华玄义二,亦有「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云云。」
七佛赞呗伽陀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赞过去七佛及弥勒并有回向结赞,皆梵语也。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赞过去七佛及弥勒并有回向结赞,皆梵语也。
七佛父母姓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别译也。
(经名)一卷,失译。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别译也。
七佛名号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之略名。
(经名)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之略名。
七佛所说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略名。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略名。
七佛药师五坛修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七佛药师法与五坛之修法也。五坛之修法者,设五坛场。中坛祀大圣不动明王,南方祀军荼利明王,北方祀金刚夜叉明王,东方祀降三世明王,西方祀大威德明王,祈祷之修法也。
(修法)七佛药师法与五坛之修法也。五坛之修法者,设五坛场。中坛祀大圣不动明王,南方祀军荼利明王,北方祀金刚夜叉明王,东方祀降三世明王,西方祀大威德明王,祈祷之修法也。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晋代失译。说七佛八菩萨各神咒。
(经名)四卷,晋代失译。说七佛八菩萨各神咒。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七俱胝佛母尊之仪轨也。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七俱胝佛母尊之仪轨也。
七俱胝佛母尊
【佛学大辞典】
(菩萨)准提观音之异名也,胎藏界曼荼罗第二佛母院七尊中之一,俱胝者七亿也。释迦如来在给孤独园,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亿佛所说之准提陀罗尼,故约过去佛之所说,谓之七俱胝。约陀罗尼之主,谓之准提,是为莲华部之母(诸佛有部母与部主),司生莲华部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尊。白黄色,十八臂,遍身有白色轻罗锦之文。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曰:「悯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故,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梵Saptakot!ibuddha-matr!。
(菩萨)准提观音之异名也,胎藏界曼荼罗第二佛母院七尊中之一,俱胝者七亿也。释迦如来在给孤独园,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亿佛所说之准提陀罗尼,故约过去佛之所说,谓之七俱胝。约陀罗尼之主,谓之准提,是为莲华部之母(诸佛有部母与部主),司生莲华部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尊。白黄色,十八臂,遍身有白色轻罗锦之文。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曰:「悯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故,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梵Saptakot!ibuddha-matr!。
七种礼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勒那三藏Ratnamati,对于北方之俗,不习礼佛,教以七种礼佛。混是非浅深,皆教人心之我慢使归于正法也。一、我慢礼,身虽设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礼,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而无异念也。四、智净礼,慧心明利,达于佛之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也。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诸佛之法身,本来融通,故一拜之礼,遍通法界也。五、遍入法界礼,自己身心等之法,不离本来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原无增减。礼一佛,则通于诸佛也。六、正观修诚礼,虽摄心正念,对于佛身而自礼自身之佛也。以一切众生皆有觉性与佛平等也。随于染缘有迷己性,妄认为恶,明知此理,则得解脱。七、实相平等礼,前正观中,仍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自无他无,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也。法苑珠林二十曰:「有西国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居在边鄙,不闲礼仪,情同猴马,悲心内溢,为翻七种礼法。(中略)从粗至细,对粗为邪,对细为正,故阶级有七,意存后三也。」云云。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谓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是名我慢礼。
〔二、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谓人礼佛,但为要其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而实无慇重之心,是为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者,谓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是名唱和礼。
〔三、身心礼〕,谓人礼佛,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有异念,是名身心礼。
〔四、发智清净礼〕,谓人礼佛,慧心明利,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礼佛如是,礼法礼僧亦然,是为发智清净礼。
〔五、遍入法界礼〕,谓人礼佛,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现像,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
〔六、正观修诚礼〕,谓人礼佛,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也。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于己性,妄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
〔七、实相平等礼〕,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名数)勒那三藏Ratnamati,对于北方之俗,不习礼佛,教以七种礼佛。混是非浅深,皆教人心之我慢使归于正法也。一、我慢礼,身虽设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礼,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而无异念也。四、智净礼,慧心明利,达于佛之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也。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诸佛之法身,本来融通,故一拜之礼,遍通法界也。五、遍入法界礼,自己身心等之法,不离本来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原无增减。礼一佛,则通于诸佛也。六、正观修诚礼,虽摄心正念,对于佛身而自礼自身之佛也。以一切众生皆有觉性与佛平等也。随于染缘有迷己性,妄认为恶,明知此理,则得解脱。七、实相平等礼,前正观中,仍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自无他无,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也。法苑珠林二十曰:「有西国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居在边鄙,不闲礼仪,情同猴马,悲心内溢,为翻七种礼法。(中略)从粗至细,对粗为邪,对细为正,故阶级有七,意存后三也。」云云。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谓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是名我慢礼。
〔二、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谓人礼佛,但为要其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而实无慇重之心,是为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者,谓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是名唱和礼。
〔三、身心礼〕,谓人礼佛,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有异念,是名身心礼。
〔四、发智清净礼〕,谓人礼佛,慧心明利,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礼佛如是,礼法礼僧亦然,是为发智清净礼。
〔五、遍入法界礼〕,谓人礼佛,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现像,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
〔六、正观修诚礼〕,谓人礼佛,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也。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于己性,妄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
〔七、实相平等礼〕,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