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847,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拜佛
是心是佛
顶光化佛
报佛
圆佛
诸佛
佛之三身
一浮幢佛刹
佛性(二)
成佛时期
二佛土
信佛
正报与佛身
佛身(二)
佛类词典(续上)
即身成佛拜佛
是心是佛
顶光化佛
报佛
圆佛
诸佛
佛之三身
一浮幢佛刹
佛性(二)
成佛时期
二佛土
信佛
正报与佛身
佛身(二)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拜佛
【佛学常见辞汇】
礼拜诸佛。
礼拜诸佛。
是心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顶光化佛
【佛学常见辞汇】
佛头顶上圆光所变化出来的佛。
佛头顶上圆光所变化出来的佛。
报佛
【佛学常见辞汇】
与报身佛同。(参见:三佛)
与报身佛同。(参见:三佛)
三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佛报佛化佛也。即三佛菩提等。【又】太平之佛鉴禅师慧勤,龙门之佛眼禅师清远,天宁之佛果禅师克勤。此三师为杨岐派第三祖,五祖山法演之法嗣,称为杨岐之三佛,又名演门之三杰。释门正统三曰:「杨岐三佛最为竞爽。」佛祖通载三一曰:「演门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
【佛学常见辞汇】
法佛、报佛、化佛。
(名数)法佛报佛化佛也。即三佛菩提等。【又】太平之佛鉴禅师慧勤,龙门之佛眼禅师清远,天宁之佛果禅师克勤。此三师为杨岐派第三祖,五祖山法演之法嗣,称为杨岐之三佛,又名演门之三杰。释门正统三曰:「杨岐三佛最为竞爽。」佛祖通载三一曰:「演门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
【佛学常见辞汇】
法佛、报佛、化佛。
圆佛
【佛学常见辞汇】
圆教的法身佛,即毗卢舍那佛。
圆教的法身佛,即毗卢舍那佛。
诸佛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之佛。
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之佛。
佛之三身
【佛学次第统编】
兹说佛之三身,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身者,身、即聚积之义,谓聚积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一、法身 谓始从初住,续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
二、报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
三、应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兹说佛之三身,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身者,身、即聚积之义,谓聚积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一、法身 谓始从初住,续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
二、报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
三、应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一浮幢佛刹
【佛学次第统编】
一浮幢佛刹,具下之数项:
一、一香水海。
二、海上一莲花。
三、花上一世界种。
四、世界种上二十世界。
五、每一世界,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但第一至第二十,其数亦顺次递增为一至二十之佛刹数。
一浮幢佛刹,具下之数项:
一、一香水海。
二、海上一莲花。
三、花上一世界种。
四、世界种上二十世界。
五、每一世界,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但第一至第二十,其数亦顺次递增为一至二十之佛刹数。
佛性(二)
【佛学次第统编】
「佛性」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
「二佛性」
一、理佛性 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
二、行佛性 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
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
「三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 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 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德果佛性 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
「三因佛性」又金光明经玄义云:大觉之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
一、正因佛性 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 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五佛性」
一、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
四、果佛性 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
五、果果佛性 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
「佛性」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
「二佛性」
一、理佛性 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
二、行佛性 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
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
「三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 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 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德果佛性 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
「三因佛性」又金光明经玄义云:大觉之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
一、正因佛性 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 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五佛性」
一、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
四、果佛性 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
五、果果佛性 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
成佛时期
【佛学次第统编】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
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
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
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
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二佛土
【佛学次第统编】
二佛土者:
一、真佛土 即真土也。
二、方便化身土 即应土也。
二佛土者:
一、真佛土 即真土也。
二、方便化身土 即应土也。
信佛
【佛学次第统编】
信大日如来,心王觉体,遍一切处,即一切处无非大日。
【三藏法数】
谓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云信佛。
信大日如来,心王觉体,遍一切处,即一切处无非大日。
【三藏法数】
谓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云信佛。
正报与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有受报之正报,佛具果證之佛身。
凡夫有受报之正报,佛具果證之佛身。
佛身(二)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生、法。
真应二身 真、应。
实相为物二身 实相、为物。
真化二身 真、化。
常无常二身 常、无常。
实化二身 实、化。
理智二法身 理、智。
果极应化二法身 果极、应化。
自性应化二法身 自性、应化。
法性方便二法身 法性、方便。
理事二法身 理、事。
言说證得二法身 言说、證得。
自性等三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
法报应三身 法、报、应。
法报化三身 法、报、化。
法应化三身 法、应、化。
法化等三身 法化、五分、实相。
但空等三身 但空、即假、即中。
化身等四身 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
自性等四身 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
法报等四身 法、报、应、化。
如如智等五法身 如如智、功德、自变化、虚空。
理智等六身 理法乃至劣应。
菩提等十身 菩提乃至法。
融三世间十身 众生、乃至虚空。
十个等量身 一切众生、乃至寂灭涅槃界。
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等流。
三种轮身 自性、正法、教令。
生法二身 生、法。
真应二身 真、应。
实相为物二身 实相、为物。
真化二身 真、化。
常无常二身 常、无常。
实化二身 实、化。
理智二法身 理、智。
果极应化二法身 果极、应化。
自性应化二法身 自性、应化。
法性方便二法身 法性、方便。
理事二法身 理、事。
言说證得二法身 言说、證得。
自性等三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
法报应三身 法、报、应。
法报化三身 法、报、化。
法应化三身 法、应、化。
法化等三身 法化、五分、实相。
但空等三身 但空、即假、即中。
化身等四身 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
自性等四身 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
法报等四身 法、报、应、化。
如如智等五法身 如如智、功德、自变化、虚空。
理智等六身 理法乃至劣应。
菩提等十身 菩提乃至法。
融三世间十身 众生、乃至虚空。
十个等量身 一切众生、乃至寂灭涅槃界。
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等流。
三种轮身 自性、正法、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