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一佛土
一佛乘
一佛世界
一佛多佛
一佛净土
一体三身自性佛
二佛身
二佛中间
二佛并坐
二乘成佛
二乘作佛
二万灯明佛
二种佛境
七佛
七佛经
一佛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一佛世界同。往生论曰:「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又】同一佛土。即弥陀之净土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曰:「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同品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金刚顶一字顶轮王仪轨经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来之顶法,等指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佛学常见辞汇】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佛所化之世界也。又曰一佛土或一佛国土。中阿含经十七,谓二佛无同时出现者,恰如转轮圣王,一四天下同时无二人云。此为一佛教化,普及须弥四洲,更不须馀佛出世之意,即一佛所化之世界为一四天下之说也。然智度论五十曰:明五重世界,谓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复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海,复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种,复至其数无量,谓之一佛世界云。此论文,第二重与第五重,虽同为一佛世界,而五教章卷下,取华严之意,改第二重为世界性,第五重为一佛世界,此为终教所谈一佛所化之范围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与一佛土同义。
一佛多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有多世界一时出现多佛之论,在小乘则有异说。(参见: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许于一时有多佛出世,且勿论。小乘则于俱舍十二有二说:萨婆多师之义,无边之世界,唯一佛出世,无二佛于同时出世者。馀师之义,则一三千大千世界,虽无二佛于同时出世,而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佛之出世,非无与之同时者;故无量之世界,同时有无量之佛出世。智度论九,同举此二义,以前义为不了义,后义为了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俗语佛源】
佛陀(Buddha)简称「佛」,意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对于凡夫的不觉,称为「自觉」;对于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称为「觉他」;对于菩萨自觉、觉他而未完美,称为「觉行圆满」。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许多别称,如:如来、善逝、天人师、世尊等。佛又有种种「身」,如法身、报身、应身等。佛往往专称应现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弥勒佛等。此外,学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号;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触类引申之义。佛教徒以为念佛可以消除业障、修身修福。在现代诗中如苏曼殊《有怀》诗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天恁恨不胜。」(李明权)
【三藏法数】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历劫修因,行满果圆,是名为佛。(无缘慈者,谓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能自然现益也。)
【三藏法数】
佛即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谓觉斯玄妙,开解一切,悟大夜之重昏,朗万法之幽邃也。
【三藏法数】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一佛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从一般之佛土,称弥陀净土曰一佛净土。十疑论曰:「阎浮提之众生,心浊多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一佛土,即一佛净土。皆指弥陀之净土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一体三身自性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己色身内归依法报化三身佛也。六祖坛经曰:「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二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身)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法性身〕,法性即法身也。谓此法性之身,遍满十方,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能度十方法身菩萨,是名法性身。
〔二、生死身〕,谓佛以方便力,现生现灭,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一切恶法尽断,一切善法悉皆成就,次第说法,度诸众生,是名生死身。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身〕,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二、法身〕,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常身〕,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备,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
〔二、无常身〕,如来方便为欲度脱一切众生,示现生死之身,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入于涅槃,是名无常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佛中间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释迦与弥勒之中间,即释迦既入灭。弥勒尚未出世也。
二佛并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会座,迹门三周说法已后,涌出于灵山空中之多宝塔中二佛也。初宝塔涌出在空中,依大众之请释迦佛开其塔门,多宝佛全身舍利结跏趺座,结法界定印,其时多宝佛在宝塔中分半座使释迦佛坐,谓之二佛并座。多宝表法佛及定,释迦表报佛及慧,并座表法报不二,定慧一如也。此二佛孰左孰右之说,各有异义。但以多宝在左,释迦在右为正。盖观智之法华仪轨,谓为「塔门西开」,则知释迦未入塔以前,向东而说迹门,迹门为因位之法,故向发心之东方而说之。多宝塔表本门之寿量,则塔之门,开于西。本门为果上之法,则或向菩提之西方也。然则法华之曼荼罗曰:东向西中央多宝塔中之二佛中,多宝佛在南方,即左位,结定印,释迦佛在北方即右位,结转法轮印,左为定位,右为慧位,显密之通则也,随属于定门之多宝为左位。属于慧门之释迦为右位。见法华秘略要钞三,(参见:多宝塔)
二乘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于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回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于声闻授成佛之记者,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台等之法性宗,谓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无馀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万行,得佛果,法华之授记,非方便,乃真实也。
二乘作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已前佛为方便说故,不说声闻缘觉二乘之作佛,至法华说真实之一乘,始说二乘作佛,与以记别。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以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二万灯明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参见:日月灯明佛)
二种佛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證境,诸佛所證之境界,即真如法性之理也。二、化境,诸佛所化之境界,即十方国土也。
【佛学常见辞汇】
證境和化境。證境是诸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證境〕,谓真如法性之理,是诸佛所證之境界。离念绝想,皆悉真如,是名證境。
〔二、化境〕,谓十方国土,皆是如来所化境界,是名化境。
七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过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说于长阿含一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Vipas/yin。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S/ikhin。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Vis/vabhu%。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Krakucchanda。又名拘那含Kanakamuni。又名迦叶Ka%s/yapa。我亦今于贤劫中成最正觉。」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我也。」药王经曰:「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曰:「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此中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次四佛为现在贤劫之出世者。法天译之七佛经一卷,说七佛教化之本末最详悉。行宗记四下曰:「欲顺世谛以七为祖。」Buddhavam%saxxl。【又】药师之七佛也。(参见:七佛药师)
【佛学常见辞汇】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现在贤劫中四佛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也。贤劫者,谓此劫中,多贤人也。)
〔一、毗婆尸佛〕,梵语毗婆尸,华言有四。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
〔二、尸弃佛〕,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髻。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
〔三、毗舍浮佛〕,梵语毗舍浮,华言遍一切自在。谓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不自在,而为庄严劫中千佛之最后一佛也。(烦恼者,无明也。)
〔四、拘留孙佛〕,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馀。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成佛,为千佛首。
〔五、俱那含牟尼佛〕,梵语俱那含牟尼,华言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又名迦那迦牟尼,华言金仙人。谓身金色故也。人寿减至四万岁时,于阎浮提出世成佛。(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六、迦叶佛〕,迦叶,梵语具云迦叶波,华言饮光。谓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世成佛。
〔七、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
七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记过去七佛教化之相。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