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佛学(佛學) 拼音:fó xué
研究佛教经典的哲学,约在西元前五世纪至西元前六世纪的时候产生于古印度,以后流行于印度的南北各地,发展成南传巴利语系的小乘佛学,与北传梵语的大乘佛学。
《國語辭典》:内学(內學) 拼音:nèi xué
1.谶纬之学。《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序》:「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矣!」
2.佛学。《陈书。卷三○。傅縡传》:「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
《國語辭典》:玄学(玄學) 拼音:xuán xué
1.魏晋时代,何晏、王弼等发挥道家老庄思想,融合周易等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因为谈论的为玄虚的道理,故称为「玄学」。
2.哲学的一部门,为英语Metaphysics的意译。参见「形而上学」条。
《國語辭典》:梵学(梵學) 拼音:fàn xué
佛学。元。
柳贯 诗:「梵学传皆正,华文润乃金,义深含窈眇,道广极渊泉。」
《漢語大詞典》:释学(釋學)
指佛学。
《北史·李同轨传》:“ 梁武 ( 梁武帝 )深耽释学,遂集名僧於其 爱敬 、 同泰 二寺,讲
《涅槃大品经》,引 同轨 豫席。”
《國語辭典》:竺学(竺學) 拼音:zhú xué
佛学。《佩文韵府。卷九二。觉韵》:「朱子诗:『迷心昧性哂竺学。』」
《漢語大詞典》:无生之学(無生之學)
指佛学。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序:“况支离多病,年甫始衰,愿饵药扶寿,以究无生之学。” 宋
李纲 :“愿饵药以扶衰,稍究无生之学;期挂冠而上綬,渐为归老之谋。”
《漢語大詞典》:方外之学(方外之學)
指佛学。 宋
真德秀 :“维我 慧应大师 ,至性自天,虽早从方外之学,而跬步不忘君父。” 宋
葛长庚 《日用记》:“予年十有二,即知有方外之学。”
《漢語大詞典》:禅人(禪人)
泛指修持佛学、皈依佛法的人。
《摩诃止观》卷五上:“又一种禪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
《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杖林山下竹筋鞭,南北禪人万万千,莫恠相逢不下马,东西各自有前程。”
《漢語大詞典》:内明
(1).内心光明正大。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 王公 束脩励节而受谗佞之患…… 王公 沉静内明,若有他变,朝廷获害忠良之名。”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苏 松 兵备签事 熊桴 ,自 倭 事始起以至今日,无一岁不在兵间,忠实练事,沉毅内明,出入海潮,艰危不避。”
(2).佛教语。 印度 佛教称佛学为“内明”。明,意为学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参见“ 五明 ”。
《國語辭典》:五明 拼音:wǔ míng
古印度五种学科知识、技能的总称。一声明,指研究语音、语法、修辞的学问;二工巧明,指工艺、数学、天文、音乐、美术等技艺的学识;三医方明,指医药类的学识;四因明,谓逻辑学;五内明,即关于宗教哲学与修持的知识。《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
《漢語大詞典》:禅理(禪理)
佛学之义理。
《旧唐书·杜鸿渐传》:“常愿追禪理,安能挹化源。” 唐
刘禹锡 :“﹝上人﹞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説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史梧冈 进士,名 震林 ,湛深禪理,半世长斋,知余不喜佛,而爱与余谈,以为颇得佛家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