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受识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识住之一。(参见:四识住)
【三藏法数】
受即领纳之义。谓意识领纳六尘之时,识于受中,生喜住著,故名受识住。(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以其能染,故名尘也。)
治地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住)
【三藏法数】
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十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
【三藏法数】
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故住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住持之迁化者。
修行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位十住之第三。
【三藏法数】
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秘密佛乘十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十住心不立优劣深浅,由真言实义,人天鬼畜等悉为平等之法身者。是为横之十住心。此有二,曼荼罗种性之十住心与普门万德之十住心也。前者表众生本具之心平等而悉为法身,后者为显大日所證普门万德之有状者。
记法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之略称。
梵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住)
四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思之烦恼也。见四住地)。【又】四种之住处也。一天住,为六欲之住处,即布施持戒善心之三事也。二梵住,为色界无色界诸天之住处,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也。三圣住,为三乘圣者之住处,即空无相无作之三三昧也。四佛住,为一切诸佛之住处,即首楞严等之无量三昧也。见智度论三。
【佛学常见辞汇】
四住地的简称。(参见:四住地)
密山住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与密林山部同。
宿住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宿住随念智證通之略,六通中之宿命通也。
宿住智正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所说三明之一。(参见:三明)
三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又如次第,名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尽智證明。然则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智度论二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俱舍论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尽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对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婆沙论七十七谓:「六通中,馀三何不谓明?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为明。馀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佛学常见辞汇】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佛学次第统编】
罗汉有三明,明者知智法显了曰明。又名智明智證,明證智之境,显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 知自身他身之宿世生死相也。
二、天眼明 知自身他身之未来世生死相也。
三、漏尽明 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
此三明又名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尽智證明,三明为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宿命明
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
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
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
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三、漏尽明
谓九界众生,因五住烦恼,堕落二种生死,故名为漏,惟如来断五住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
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
【三藏法数】
(出杂阿舍经)
〔一、宿命明〕,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三、漏尽明〕,谓众生因三界见、思之惑,堕落生死,故名为漏;惟罗汉断三界见、思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宿住随念智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十力之一。知过去宿世之智力也。
宿住随念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所说六通之一。随意知宿昔住世之通力也。
曼荼罗种姓十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密教为横之十住心之一。普门万德十住心之对。显众生本具之心平等悉与法身同一之十住心也。
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无生灭变迁谓之常住。常住有三种。(参见:三种常)。又常住物之略,又常住之果有七种。(参见:七常住果)
【佛学常见辞汇】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
【三藏法数】
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常住,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建立正法,常住世间,令诸众生皆生爱乐也。
【三藏法数】
谓此涅槃之理,彻三际以常存,亘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三际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也。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七常住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證谓之果。
【佛学常见辞汇】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 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真如〕,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佛性〕,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五、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者,含摄万法而无所积聚也。即诸佛所證清净法身之体,烦恼荡尽,应用无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常住二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涅槃之常住为涅槃经一部所诠,故经如来性品四曰:「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證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