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思之烦恼也。见四住地)。【又】四种之住处也。一天住,为六欲之住处,即布施持戒善心之三事也。二梵住,为色界无色界诸天之住处,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也。三圣住,为三乘圣者之住处,即空无相无作之三三昧也。四佛住,为一切诸佛之住处,即首楞严等之无量三昧也。见智度论三。
【佛学常见辞汇】
四住地的简称。(参见:四住地)
四住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常略名四住。三界见思之烦恼也。一见一切住地,三界之一切见惑也,二欲爱住地,欲界之一切思惑也,思惑之中以贪爱为重过,故举重而摄他。三色爱住地,色界之一切思惑也。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一切思惑也。于此加入无明住地,称为五住地,皆言住地者,以此五法为生一切之过,恒沙之烦恼之根本依处故也。是胜鬘经之法门。止观辅行六曰:「同四住尘,处处结缘。」四教仪曰:「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佛学次第统编】
众生烦恼,以所住地分之,有四住地,略称四住,即三界见思之烦恼也。
一、见一切住地 三界一切之见惑。
二、欲爱住地 欲界一切之思惑。
三、色爱住地 色界一切之思惑。
四、有爱住地 无色界一切之思惑。
四住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常略名四住。三界见思之烦恼也。一见一切住地,三界之一切见惑也,二欲爱住地,欲界之一切思惑也,思惑之中以贪爱为重过,故举重而摄他。三色爱住地,色界之一切思惑也。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一切思惑也。于此加入无明住地,称为五住地,皆言住地者,以此五法为生一切之过,恒沙之烦恼之根本依处故也。是胜鬘经之法门。止观辅行六曰:「同四住尘,处处结缘。」四教仪曰:「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佛学次第统编】
众生烦恼,以所住地分之,有四住地,略称四住,即三界见思之烦恼也。
一、见一切住地 三界一切之见惑。
二、欲爱住地 欲界一切之思惑。
三、色爱住地 色界一切之思惑。
四、有爱住地 无色界一切之思惑。
四念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念处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念处。(参见:四念处)
四梵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也,以此为梵天之所住也。(参见:四梵堂)
四梵堂
【佛学大辞典】
(名数)慈悲喜护(他经作舍)之四无量心曰四梵堂,以此四法,能感大梵之果报也。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中略)当求方便成此四梵堂。」
四种常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种僧物)
四识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识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识住。二,受识住。三,想识住。四,行识住。即以有漏自身中之四蕴为体。此四蕴是识所依也,是识所著也,彼四蕴为识之所依所著,而使识起,故名为识住。见俱舍论八。
【佛学常见辞汇】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三藏法数】
(出宝积经)
〔一、色识住〕,色即眼根所对之色。谓内意识缘于外色之时,识于色中,生喜住著,故名色识住。
〔二、受识住〕,受即领纳之义。谓意识领纳六尘之时,识于受中,生喜住著,故名受识住。(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以其能染,故名尘也。)
〔三、想识住〕,想即思想。谓意识想起六尘相貌之时,识于想中,生喜住著,故名想识住。
〔四、行识住〕,造作之心,名为行。谓意识起诸行时,识于行中,生喜住若(编者注:「若」字误,应为「著」),故名行识住。
正心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住之第六。
【三藏法数】
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世间相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示俗谛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于法位者,谓十界三千之诸法住于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间。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妙宗钞上曰:「世间常住者,即十界三千。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间亦常。」金錍论曰:「无常常住时相续,随缘不变,一念寂照。」随缘者照而无常,不变者随而常住也。然则见世间相之常住而不知无常者,凡夫之牛羊眼也。见世间相之无常而不知常住者,小乘偏空之僻眼也。即无常见常住,即常住见无常者,菩萨之实相眼也。密教以大日经五秘密曼荼罗品:「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之文,为世相常住之證文,生住异灭之转变,春夏秋冬之推运,皆是法性自尔之妙用,离佛天人之造作也。可生者生,可灭者灭,是天然之道理,法尔之德业也,故曰常恒如是生。见秘藏记钞十。又秘藏记本谓:「显教中亦于法华经,谓世间常住,譬如水性澄静,是为常住,以风之缘故起波。波即相也,水即性也。风息则波即止而为水,故是依摄相归性而得常住也。依性相差别,则不得谓为常住。故是生灭无常家之喻也(天台之别教即华严宗是也)。密教之说,十界之诸法,皆为如来自受用之境界,是处离生灭无常故不用此喻,别有密教不共之喻。其喻如日月与光明,日月为性,光明为相,此性此相不相离而为本有,是故谓为性相常住(天台所谓性具之三千)。非待归于性而为常住,又譬之四大和合之身,是即体也,手足之屈伸取舍,是即用也,其眼耳等之好丑长短,即是相也。此体相用三者,不相离而各各宛然,故性相共为本有云。」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谓从法性本位来看,则世间一切法相皆不离法性,诸法相相,无非是常住之相。
本性住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二种性之一。谓无始已来本识所具有之大乘无漏法尔种子也。
立相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之极致也。指西方而立报土报身之相,安住于有心有念而取彼之境也。观经散善义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无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恶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生住异灭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为法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生贵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住之一。(参见:十住)
【三藏法数】
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十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
【三藏法数】
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令法久住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为依文殊一字法,而修之秘法。日本东寺之无名法是也。此法极秘。
北山住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第二百年末,对于制多山部而起,住于制多山之北部,故称为北山住部。见宗轮论述记。
西山住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Aparas/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大众部中初度之分派也。见宗轮论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