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24,分302页显示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范仲温(伯玉 )
陶伯宗
王轸(应宿、应伯 )
刘异(成伯 )
徐噩(伯殊 )
陈琰(伯玉 )
宋庠(伯庠、公序 莒国公、郑国公 元宪、元献 庠 )
张夏(伯起 )
张徵(伯常 )
李康伯
刘奕(蒙伯、象伯 )
李载(伯熙 )
陆绾(权叔、伯厚 绛 )
李京(伯升 )
王尧臣(伯庸 文安、文忠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0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伯玉。范仲淹兄。仁宗景祐二年,恩补将作监主簿,调新昌尉。在邑三年,盗不及境,除宁海军节度推官。庆历七年,知黄岩县,时海潮坏城,教民为桴救之,全活数千人,又设闸御水,解除水患。迁太子中舍,致仕。
全宋诗
范仲温(九八五~一○五○),字伯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仲淹兄。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以恩例补将作监,调越州新昌尉。庆历七年(一○四七)知黄岩县。以太子中舍致仕。皇祐二年卒,年六十六。《范文正集》卷一三有《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陶伯宗,仁宗天圣间人。事见《宋诗纪事》卷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大名府莘县人,字应宿。王旦再从子。登进士第。官至吏部尚书。宋世谈经术自其始。有《五朝春秋》。
全宋诗
王轸,字应伯,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举进士。为太常博士。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由太常博士改除监察御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同年十一月,又因事改为太常博士、监郢州酒税(同上书卷一○一)。后又为利州路转运使(《元宪集》卷二二制词)。景祐三年(一○三六)七月,以上所撰《五朝春秋》二十五卷,直秘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
全宋文·卷三三○
王轸,字应伯,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王旦再从子。登进士,天圣元年由太常博士除监察御史,充开封府考试发解官,以过谪监郢州酒税。四年,同判洺州。景祐三年,上所著《五朝春秋》二十五卷,擢直秘阁。后官至吏部尚书。贾昌朝为其家婿。参见《曲洧旧闻》卷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一○四、一一九,《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七、选举三三之五,《宋史》卷二○三《艺文志》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异,字成伯,福州(今属福建)人(《端明集》卷三七《尚书屯田员外郎赠光禄卿刘公墓碣》、《淳熙三山志》卷二)。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淳熙三山志》)。官大理寺评事(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徐噩(?~一○五二),字伯殊,其先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徙白州(今广西博白)。仁宗朝举于乡,摄知宜州,擢宣教郎、白州长史。皇祐四年(一○五二),侬智高叛,力战卒。事见清雍正《广西通志》卷八一。
全粤诗·卷一九
徐噩,南汉时人。事见李调元编《全五代诗》卷六一。诗一首。
陈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澶州临河人,字伯玉。第进士。历大理寺丞、太常博士。能决疑狱。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仁宗时擢三司度支判官。诸路转运副使,官终尚书工部郎中。
全宋文·卷三三一
陈琰,字伯玉,澶州临河(今河南濮阳西)人。进士及第,历溧阳、栾城县主簿,迁大理寺丞、监真定府税,知金堂、夏津二县。再迁太常博士。琰判狱以直闻,天圣二年,御史知杂韩亿奏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为三司度支判官,迁侍御史。历京西、河东、河北转运副使,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累迁至尚书工部郎中,卒。《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66 【介绍】: 宋安州安陆人,徙开封雍丘,初名郊,字伯庠,后改字公序。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第一。累迁翰林学士。宝元二年,除参知政事。与宰相吕夷简论事不合,出知扬州、郓州。复入参政,改枢密使。皇祐元年拜相。三年,为谏官包拯奏劾不戢子弟,无所建明,出知河南府。旋加使相,充枢密使,封莒国公。英宗即位,改封郑国公,请老致仕。与弟宋祁俱以文学名,时称“二宋”。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卒谥元宪。有《国语补音》、《宋元宪集》等。
全宋诗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谥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圭《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一六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初名郊,字伯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第一,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累迁左正言、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入翰林为学士。宝元二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出知扬州,徙郓州。庆历五年复除参知政事,八年除尚书工部侍郎,充枢密使。皇祐元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以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徙河阳,再充枢密使,封莒国公,出判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封郑国公,判亳州。治平三年卒,谥元宪。与弟祁以文学名擅天下,著《国语补音》(存)、《纪年通谱》、《掖垣丛志》、《谈苑》等,有集四十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夏,字伯起(《四朝闻见录》甲集《张司封庙》)。仁宗天圣七年(一○二九),为太常博士(《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六之二二)。次年,迁开封府推官(同上书选举一九之九)。景祐元年(一○三四),以都官员外郎知泗州,寻迁司封员外郎提点京西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旋以工部郎中出使浙江(《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
全宋文·卷三三一
张夏,字伯起,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七年为太常博士,八年初任开封府推官。景祐中知泗州,继以工部郎中为两浙转运使。于杭州筑石堤十二里以捍钱塘江潮。杭民感其功,庆历二年于堤上立祠以祀之。卒,嘉祐六年赠太常少卿。其庙至南宋累封至王爵。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六之二二、选举一九之九、仪制一一之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一九五,《宋史》卷九七,《四朝闻见录》卷一,《咸淳临安志》卷三一、七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徵,一作张徽(《宋诗拾遗》卷七、《铁网珊瑚》卷三),字伯常,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事见《瀛奎律髓》卷三五。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康伯,仁宗明道中为阁门祗候(《宋史》卷二九九《李垂传》)。康定元年(一○四○),由鄜州安抚都监移均州都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一二七)。庆历四年(一○四四),徙知泸州(同上书卷一五一)。七年,以太子府率致仕(清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51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蒙伯,一作象伯。刘若虚子。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知荥阳县。庆历间韩琦为陕西经略使,辟为凤翔府判官,多佐琦办理兵民事务。后通判漳州,移润州,清廉爱民。卒于官。
全宋文·卷五四八
刘奕(九九九——一○五一),字象伯,一字蒙伯,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天圣八年进士,调南康军判官,移知洪州武宁县事。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历知荥阳县。庆历间韩琦为陕西经略使,辟奕为凤翔府判官。后通判漳州,移润州。皇祐三年五月卒于官,年五十三。见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润州军州刘君墓碣》(《蔡忠惠集》卷三三)。
李载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黎阳人,字伯熙。登进士第。知大名冠氏县,以吕夷简荐知齐州,后历知常州、虢州、涟水军,以宽厚称。仕终光禄卿。卒年七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苏州常熟人,字权叔,初名绛,字伯厚。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兄弟分产,捐俸赈族,笃教孤侄登科名。历知扬子、雍丘二县,提举江淮茶税,官终尚书职方郎中。工歌诗,与苏洵有诗交往。有《春秋新解》。
全宋诗
陆绾,字权叔,初名绛,字伯厚,常熟(今属江苏)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提举江淮茶税,充淮南路制置发运司运盐公事。官终职方郎中。事见《重修琴川志》卷八。
全宋文·卷六六二
陆绛,字伯厚,苏州常熟(今江苏常熟)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为吏有能声。庆历中除扬子县令。擢著作佐郎。提举江淮茶税,充淮南路制置发运司运盐公事。终朝奉郎、尚书职方郎中。卒赠中散大夫。有《春秋新解》二十卷。见《吴郡志》卷二八,《重修琴川志》卷八,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文恭集》卷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赵州人,字伯升。登进士第。知魏县,奉法严正。迁监察御史,授右正言、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数上书论事,忤宰相贾昌朝意,谪太常博士、监鄂州税。未几卒。
全宋诗
李京,字伯升,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清光绪《赵州志》卷七)。庆历三年(一○四三)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五)迁监察御史,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加史馆修撰。七年,贬监鄂州税(同上书卷一六○)。未几,卒于官。《宋史》卷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六三九
李京,字伯升,赵州(治今河北赵县)人。景皊五年登进士第,历平定军判官、冀州推官,改大理寺丞、知魏县。徙永昌县,通判赵州。庆历三年,王拱辰荐为监察御史里行,迁监察御史。擢右正言、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加史馆修撰。数上书论事,宰相贾昌朝不悦,庆历七年谪太常博士,监鄂州税。未几卒官。《宋史》卷三○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3—1058 【介绍】: 宋应天府虞城人,字伯庸。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多所建白。后为权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盐井岁课。仁宗皇祐三年升枢密副使,务裁抑侥幸。至和三年拜参知政事。卒谥文安。神宗时改谥文忠。有《崇文总目》及文集。
全宋诗
王尧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通判湖州。召直集贤院。出知光州。入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擢知制诰,同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诸司库务,迁翰林学士。宝元二年(一○三九),权三司使。皇祐三年(一○五一),拜枢密副使。嘉祐元年(一○五六),为参知政事。三年,卒于位,年五十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王公墓志铭》)。谥文安。《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全宋文·卷五九五
王尧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景祐四年,擢知制诰、同知通进银台司,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西夏用兵,为陕西体量安抚使。还朝,以户部郎中权三司使。皇祐三年,拜枢密副使。嘉祐元年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吏部侍郎。三年八月卒,年五十六,谥文安。尧臣以文学进,文辞温丽,典内外制十馀年。尝与欧阳修等编撰《崇文总目》六十六卷。见欧阳修《文安王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宋史》卷二九二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