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蚊子遭扇打,只为嘴伤人(蚊子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拼音:wén zi zāo shàn dǎ,zhǐ wèi zuǐ shāng rén
(谚语)蚊子会挨打,只因它的嘴会伤人。比喻话多容易得罪人。《金瓶梅》第九一回:「衙内随令伴当即时叫将媒人陶妈妈来,把玉簪儿领出去,变卖银子来交,不在话下。正是: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国语辞典》:保辜限  拼音:bǎo gū xiàn
清朝时,殴伤人未至死,官府会立下一定的观察期限保护伤者。如果伤者在期限内死亡,视为因伤致死,此期限称为「保辜限」。
《國語辭典》:嘴打人  拼音:zuǐ dǎ rén
说话叱骂、讥讽或挖苦人。如:「他脾气不好,老是喜欢嘴打人。」
《国语辞典》:砍伤(砍伤)  拼音:kǎn shāng
用刀斧杀伤人。如:「她昨晚不幸遇劫,歹徒为了抢他身上的金鍊子,发狠将他砍伤。」
《国语辞典》:刀剑无情(刀剑无情)  拼音:dāo jiàn wú qíng
形容刀剑锐利,容易伤人。如:「请让开一点,否则刀剑无情,伤了人可不好。」《隋唐演义》第七五回:「臣兵至宫闱,不遇则已,如或遇著,恐刀剑无情,不能自主。」
《国语辞典》:恶言詈辞(恶言詈辞)  拼音:è yán lì cí
辱骂、中伤人的话。宋。王观国《学林。卷一○。冰》:「愈独判二年,日与宦者为敌,相伺候罪过,恶言詈辞,狼藉公牒。」
《國語辭典》:咄咄逼人  拼音:duò duò bī rén
咄咄,本为惊惧之声,后用来表示气势很盛。咄咄逼人指盛气凌人,使人惊惧。晋。王羲之杂帖三〉:「十一月四日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敢致书司空高平郗公足下:……献之字子敬,少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次复作危语……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
《國語辭典》:放冷箭  拼音:fàng lěng jiàn
1.暗中放箭偷袭。《三国演义》第四一回:「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2.暗中设计陷害他人。如:「他这种放冷箭的行为,真是阴险。」
《漢語大詞典》:恚刀
佛教语。谓瞋心。因其能如刀之伤人,故称。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除惑箭而断爱枝,销恚刀而解疑网。”
《漢語大詞典》:偿创(償創)
谓抵偿伤人之罪。后汉书·刘盆子传:“众既寖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分類:抵偿伤人
《漢語大詞典》:廉而不刿(廉而不劌)
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礼记·聘义:“廉而不劌,义也。” 孔颖达 疏:“廉,稜也;劌,伤也。言玉体虽有廉稜而不伤割於物,人有义者亦能断割而不伤物,故云义也。”老子:“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恶口伤人
【俗语佛源】
佛教把言辞粗野,恶从口生,称为「恶口」。并把恶口列为「十恶」(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之一。《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地持论》:「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故俗有「十恶不赦」之说。佛教对恶口骂詈恼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爱语、善语与人交谈。如《行事抄》说:「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后来把用恶毒言语诽谤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伤害,叫做「恶口伤人」。(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