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使译(使譯)
传译的信使。《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六年春正月, 永昌 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倭 人在 带方 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餘国, 汉 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魏 世 匈奴 遂衰,更有 乌丸 、 鲜卑 ,爰及 东夷 ,使译时通。”
《漢語大詞典》:译使(譯使)
负责传译的使者。《汉书·地理志下》:“ 黄支 之南,有 已程不国 , 汉 之译使自此还矣。”《三国志·魏志·田畴传》:“北边翕然服其威信, 乌丸 、 鲜卑 并各遣译使致贡遗, 畴 悉抚纳,令不为寇。”
传译感通
【三藏法数】
传译者,谓西天传至东土,译彼梵语,成此华言也。盖此经前后凡二译。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僧佛度跋陀罗,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为三万六千偈,成六十卷。一唐證圣元年,于阗国僧实叉难陀,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增益九千偈,共前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即今流传者是也。感通者,佛度跋陀罗译经之时,感龙王遣二青衣童子,每日从池而出,以给瓶砚之水。实叉难陀译经之时,感天降甘露,徵应良多,备载传记也。(梵语佛度跋陀罗,华言觉贤。梵语实叉难陀,华言喜学也。)
传译者,谓西天传至东土,译彼梵语,成此华言也。盖此经前后凡二译。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僧佛度跋陀罗,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为三万六千偈,成六十卷。一唐證圣元年,于阗国僧实叉难陀,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增益九千偈,共前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即今流传者是也。感通者,佛度跋陀罗译经之时,感龙王遣二青衣童子,每日从池而出,以给瓶砚之水。实叉难陀译经之时,感天降甘露,徵应良多,备载传记也。(梵语佛度跋陀罗,华言觉贤。梵语实叉难陀,华言喜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