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玄奘弟子。高宗时选高僧,会隐获选。麟德中,奉敕与西明寺僧玄则等于各种佛经中略出精义玄文,名《禅林要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载氏族。素以道德学问。有名京师。麟德二年。诏与西明寺玄则等十人。撰禅林要钞于北门西龙门。修书所其书盖集大藏诸经。精义所成也。进呈。诏藏之秘阁。隐亦尝预翻译。兹不录。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会隐。不详何许人也。精明之气绰有盈馀。处于等夷若鸡群之见鹤也。天皇朝慎选高学名德。隐膺斯选。麟德二年敕北门西龙门修书所。同与西明寺玄则等一十人。于一切经中略出精义玄文三十卷。号禅林要钞。书成奏呈。敕藏秘阁。隐亦尝预翻译。玄则颇闻著述。高宗朝。斯为龙象之最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长安人,俗姓安。高宗时,从北印度入羯湿弥罗国,为国王赏识,出入王宅,日向龙池山寺供养。后失意,遂南游,至大觉寺,遍参名迹。寻思归故土,行至泥波罗而卒,年仅三十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玄会法师者。京师人也。云是安将军之息也。从北印度入羯湿弥罗国。为国王赏职乘王象奏王乐。日日向龙池山寺供养。寺是五百罗汉受供之处。即尊者阿难陀室洒末田地所化龙王之地也(室洒译为所教。旧云弟子者非也)复化羯湿弥罗王大放恩赦国内。有死囚千馀人劝王释放。出入王宅既渐年载。后因失意遂乃南游至。大觉寺礼菩提树。睹木真池。登鹫峰山。陟尊足岭。禀识聪睿多缮工伎。虽复经过未几而梵韵清彻。少隽经教思反故居。到泥波罗国不幸而卒。春秋仅过而立矣(泥波罗既有毒药。所以到彼多亡也)。 复有一人。与北道使人相逐至缚渴罗国。于新寺小乘师处出家名质多跋摩。后将受具而不食三净。其师曰。如来大师亲开五正。既其无罪。尔何不食。对曰。诸大乘经具有全制。是所旧习性不能改。师曰。我依三藏律有成科。汝之引文非吾所学。若怀别见我非汝师。遂强令进。乃掩泣而食。方为受具。少闲梵语覆取北路而归。莫知所至。传闻于北天之僧矣。 复有二人。在泥波罗国。是吐蕃公主奶母之息也。初并出家。后一归俗住大王寺。善梵语并梵书。年三十五二十五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越州萧山人。举孝廉。高宗上元中为衡阳博士。母丧,负土成坟,不御絮帛、尝滋味。野火将逮茔树,悲号于天,俄而雨,火灭。岁旱,泉涌庐前,灵芝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唐汝州郏城人,字麟德。累官主客员外郎。睿宗延和初,为左羽林大将军、幽州都督,封会稽公。征奚时战败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麟德,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历官主客员外郎。睿宗延和初(712),为左羽林大将军、幽州都督。封会稽公。征奚时战败被杀。事迹散见《新唐书·孙处约传》附与《宰相世系表三下》、《唐诗纪事》卷一二、《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六。《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6—760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高。初投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后至韶州曹溪参慧能,受“顿悟”说。玄宗开元八年,住南阳龙兴寺。后于洛阳传慧能学说。与北宗禅师论辩于滑台大云寺。安史乱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肃宗为造荷泽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泽大师”。卒谥真宗大师。有《显宗记》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会俗姓高氏。襄阳人。幼投本郡国昌寺。依颢元禅师出家。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天宝二年敕住荆州开元寺。肃宗朝敕入内供养。又敕住西京河泽寺。上元元年卒。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高。襄阳人。资性惇明。年方幼学。即事郡之国昌寺显元法师出家。受经具戒特异群类。时能禅师。弘唱心法于岭表。会闻而乐之。竟往无复沮。及见。问会曰。从何所来。曰无所从来。曰如是则汝且归去。曰亦无所归。曰太茫茫生。曰身现在路。曰犹未到在。曰曾不滞留。于是居曹溪者数载。开元八年。诏配南阳龙兴寺。后复开导洛阳。而南宗之指。始盛于天下。先是两京之间。皆神秀化地也。而普寂又秀之嗣。世谓之北宗。逮会而普寂之门绝人迹。则南北之宗。各树党矣。因而是非相攻。毁誉交起。天宝初。御史卢奕奏。会聚众图不轨。诏辨对。卒无他。徙均州。二年。又徙荆州之开元寺般若院。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举兵内向。陷两京。车驾幸蜀。诏郭子仪。以天下副帅讨禄山。时大农空乏。军兴绝资费。右仆射裴冕策以为。凡所在郡府。宜置戒坛度僧。而收其施利。以给国用。会由是获主洛阳事。其所输入尤多。肃宗朝娄入内廷供养。诏将作大匠。造禅宇于荷泽。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与门人嘱别。俄避席望空顶礼。归方丈。是夕卒。寿九十三。建塔葬洛阳之宝应寺。谥真宗。塔号般若。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会。姓高。襄阳人也。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仕进之意。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全大律仪匪贪讲贯。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乃敩善财南方参问。裂裳裹足。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及见能问会曰。从何所来。答曰。无所从来。能曰。汝不归去。答曰。一无所归。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缘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已得到且无滞留。居曹溪数载。后遍寻名迹。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荡其渐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时始判焉。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寂。诬奏会聚徒疑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时驾幸昭应。汤池得对言理允惬。敕移往均部。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两京版荡驾幸巴蜀。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然于飞挽索然。用右仆射裴冕权计。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缗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初洛都先陷。会越在草莽。时卢弈为贼所戮。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敕将作大匠并功齐力。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使秀之门寂寞矣。上元元年嘱别门人。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其夜示灭。受生九十三岁矣。即建午月十三日也。迁塔于洛阳宝应寺。敕谥大师曰真宗。塔号般若焉。 系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者。贵其渐也。会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洛中弥盛如能不自异。外护已成则可矣。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欲无放逐其可得乎。或曰。其过不多何遽是乎。通曰。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知化行难耳。无令固己而损法。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襄阳人也。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无仕进意。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全大律仪。匪贪讲贯。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裹足以见。能问曰。从何所来。答曰。无所从来。能曰。汝不归去。答曰。一无所归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缘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已得到。且无滞留。居曹溪数载。后遍寻名迹。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见会明心六祖之风。荡其渐修之道。南北二宗。时始判焉。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两京版荡。驾幸巴蜀。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然于飞挽索然。用右仆射裴冕权计。大府各置戒坛度僧。聚香水钱。以助军须。初洛都先陷。会越在草莽。时卢奕为贼所戮。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敕大匠。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敬会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平阳人。善《老子》。玄宗开元初,诏举能治《》、《老》、《庄》者,侯行果以会真荐,得侍读,除四门博士,俄兼集贤直学士。玄宗曾作赞赠之。官终太学博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扶风茂陵人。马璘之祖。玄宗开元中,历松、安、巂、鄯四府都督,陇右节度,嘉、眉、鄜三州刺史,左右武卫大将军,封扶风公。卒。
钱嘉会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四
嘉会。开元十五年太常博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7—76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会微。韦凑子。登进士第。授相王府参军。玄宗天宝九载,累擢吏部侍郎,平判皆诵于口,铨叙平允。官有丐求,辄下意听纳,人多德之。十三载,杨国忠欲倾安禄山以争宠,以见素安雅易制,引入相以为己助,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禄山叛,从帝奔蜀。肃宗立,与房琯等奉传国玺及册,宣扬制命。帝以其尝附国忠,礼遇独减,遂罢相,授太子太师,致仕。卒谥忠贞。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
见素字会微。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擢累谏议大夫。天宝十三载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从元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国公。肃宗立。除右仆射。罢知政事。授太子太师。加开府仪同三司。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3—782 【介绍】: 唐越州郯县人,字季海。徐峤子。玄宗开元五年,擢明经第。工书,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精。历迁集贤校理、都官郎中,领东都选。肃宗立,为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时。累进国子祭酒,为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代宗时,复以中书舍人召,历工部侍郎、会稽县公,出为岭南节度使,入为吏部侍郎,与薛邕分典选。坐事,贬明州别驾。德宗初,召授彭王傅。卒谥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3—782 字季海,郡望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州)人。玄宗开元五年(717)明经及第,调鲁山主簿。张说爱其才,因上闻,擢太子校书,寻拜右拾遗。二十一年入幽州节度使幕,擢监察御史,后任河阳令,入为太子司议郎。天宝中,历仕刑部郎中、司农少卿。安史乱时,从玄宗入蜀,拜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肃宗上元二年(761)为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代宗大历二年(767)任广州刺史,三年入拜吏部侍郎。德宗建中二年(781)召拜彭王傅,封会稽郡公,三年以疾卒,赠太子少师,谥曰定。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式《徐公(浩)神道碑铭》。浩善为文,擅书法,有论书专著传世。《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浩字季海。越州人。举明经。累官金部员外郎。迁宪部郎中。肃宗立。召拜中书舍人兼尚书右丞。除国子祭酒。代宗朝拜工部侍郎。封会稽县公。德宗立。拜彭王傅。进郡公。建中三年卒。年八十。赠太子少师。谥曰定。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本西域人。后祖父入中国。冒姓石氏。占藉凤翔。会性悬解独得。世莫知之。年三十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发。冥契心印。无相叹曰。吾道在汝矣。大抵超證。离念寂照泯然。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乎妙用。默济则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其教化。睹貌以迁善。闻言以革非。至于荡廓封执昭洗尘蔽。上中下性随分令入。岂浅见陋识之所能窥测哉。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跏趺坐。逝于成都之净众寺。寿七十五。躐三十六。越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道俗迁座于寺之北隅。四众孺慕山林变色。南康王韦皋为立碑撰文。并书。躬致其敬。弟子那提嗣。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神会。俗姓石。本西域人也。祖父徙居。因家于岐。遂为凤翔人矣。会至性悬解明智内发。大璞不耀时未知之。年三十方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悟冥契心印。无相叹曰。吾道今在汝矣。尔后德充慧广郁为禅宗。其大寂照灭境超證离念。即心是佛不见有身。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夫妙用默济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然知化。睹貌迁善闻言革非。至于廓荡昭洗执缚。上中下性随分令入。以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示疾俨然加趺坐灭。春秋七十五。法腊三十六。沙门那提得师之道传授将来。以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门人弟子缁俗迁座于本院之北隅。孺慕师德号哭之声。山林为之变色。初会传法在坤维。四远禅徒臻萃于寺。时南康王韦公皋最归心于会。及卒哀咽追仰。盖粗入会之门。得其禅要。为立碑自撰文并书。禅宗荣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潞州涉县人。孙嘉之孙。累官侍御史。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为郴州刺史。历温、庐、宣三州刺史。德宗贞元三年,为常州刺史。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会。开元二十九年官郴州太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邓州南阳人。韩愈堂兄。有文名。累官起居舍人。代宗大历十二年宰相元载被杀,坐贬岭表,为韶州刺史,卒官。时韩愈生三岁而孤,随会至岭表,由会妻郑氏抚养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韶州始兴人。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韶州始兴人也。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犹言凿佛床也。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谚谓东寺为禅窟。断可知矣。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答对浏亮辞咸造理。自尔为师友之契。初群与皇甫镈。议上宪宗尊号。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闲豫归心于会也。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春秋八十。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迁塔于城南。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唯留会所瘗浮图。以笔题曰。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刘膳部轲著碑焉。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灵州人。康植孙。少事李惟岳。德宗时擢赵州刺史。惟岳叛,日知说其先锋兵马使王武俊,武俊悟,斩惟岳首以献。旋又拒命,日知攻破之,俘送京师。德宗兴元元年擢奉诚军节度使,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贞元初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