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普渡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谓视众生在世,营营扰扰,如在海中,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悉救济之,使登彼岸也。
【俗语佛源】
众生,梵语萨,新译(玄奘译法)为有情,旧译(鸠摩罗什译法)为众生;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普渡众生,语出《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渡脱一切众生』。」佛教认为芸芸众生,营营扰扰,漂泊于烦恼苦海之中无有出期,为了众生脱离一切痛苦,于是除学人自身刻苦修习外,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分别演说不同的法要,使众生證悟真理,达到涅槃彼岸,让众生都能过著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普渡众生,是佛教提倡净化人间、多做善事,帮助许多人脱离苦难的一贯宗旨。俗例如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但是也不要以为朱伯儒的仁慈是不分对象的,他可不是一个普渡众生的佛爷。」(无名氏)
菩萨圣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有未断惑者,是凡夫之菩萨,初地以上断几分之惑者,是圣众也。
无缘之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菩萨有本来所化之众生系属之,是为有缘之众生。故于此佛有缘者,于彼佛无缘,于无缘之众生,毕竟不得化之。
等众生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众生界也,该收一切众之称。起信论曰:「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
等集众德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僧伽Sam%gha,此译众,旧译家谓四人已上之和合,新译家谓三人已上之和合。天台观经疏曰:「众者,四人已上乃至百千无量。」法华义疏二曰:「四人已上,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为众。」法华玄赞一曰:「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已上得僧名故。」(参见: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萨埵Sattva,仆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众生有多义:(一)众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也。」(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注维摩经二曰:「生曰:众生者众事会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义章六曰:「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经慧苑疏曰:「众法成生,亦名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此据一期受报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不曰众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灯论曰:「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曰:「多生相续,名曰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俱舍光记一上曰:「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众死。」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众共而生,故名众生。
观众生三十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三十种之众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三如于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三如第七情。十四如十三入。十五如十九界。十六如无色界色。十七如燋谷芽。十八如须陀洹身见。十九如阿那含入胎。二十如阿罗汉三毒。二十一如得忍菩萨以贪恚毁禁。二十二如佛烦恼习。二十三如盲者见色。二十四如入灭尽定出入息。二十五如空中鸟迹。二十六如石女儿。二十七如化人烦恼。二十八如梦所见已寤。二十九如灭度者受身。三十如无烟火。
众生本性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众生本性,为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变随缘二义,其随缘故为众生。众生之本体即法身,故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五教章中曰:「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指事记曰:「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华玄义六明六种眷属中曰:「理性眷属,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理性相关,任运是子,故曰: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尊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此是理性,不关结缘不结缘,皆是佛子也。」
众生无始无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体既为法身,则法身无始无终,众生亦无始无终也。且众生无始,以无明无始故也。(参见:无始无明)
众生爱乐十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三十七参,开敷一切树华夜神对童子说一切众生爱乐十由:一如来威德力故。二顺如来教故。三行如来语故。四学如来行故。五得如来所护力故。六修如来所印道故。七种如来所行善故。八依如来所说法故。九如来智慧日光所照故。十如来性净业力所摄故。见唐华严经七十二。
众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参见: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众生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我人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佛学常见辞汇】
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三藏法数】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三藏法数】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众生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所有之心也。起信论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生心有真妄二者,依严家则以真心为大乘之体,即如来藏心也。义记上曰:「众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依台家则以妄心为大乘之法体,所谓介尔阴妄之心是也。依相宗则是阿赖耶之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与妄心。(参见:二心)
二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心,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真净明妙,离虚妄之想者。二、妄心,为起念而分别生一切种种之境界者。楞严经曰:「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又】一、定心,禅定之心也,又修定善之心也。二、散心,散乱之心也。又修散善之心也。(参见:二善)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三藏法数】
(出莲宗宝鉴)
〔一、真心〕,谓自性清净之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离虚妄想,故曰真心。
〔二、妄心〕,谓全真成妄,随境生灭,念念不实,故曰妄心。(随境者,随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相应心〕,应即当也,谓一念妄心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心。
〔二、不相应心〕,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众生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固执实有众生之妄见也。我见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众生实有的妄见,是我见的别名。
【三藏法数】
谓众生妄计五阴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