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6,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7 58 59 60 下一页
龙象众
弥陀初会圣众
讲众
职众
边鄙众
摄众生戒
护摩众
听众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赞众
六和合众
别众食
拈花示众
众生好度人难度
佛类词典(续上)
诸龙众龙象众
弥陀初会圣众
讲众
职众
边鄙众
摄众生戒
护摩众
听众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赞众
六和合众
别众食
拈花示众
众生好度人难度
诸龙众
【佛学大辞典】
(异类)八部众之一。
【三藏法数】
诸龙众者,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异类)八部众之一。
【三藏法数】
诸龙众者,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龙象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四众)
(杂名)(参见:四众)
弥陀初会圣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讲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听闻讲义之大众。集于讲堂之人众。
(术语)听闻讲义之大众。集于讲堂之人众。
职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总称法会时带梵呗散华等各职务参于一麻之僧众。又作色众。色为色目之义。
(杂名)总称法会时带梵呗散华等各职务参于一麻之僧众。又作色众。色为色目之义。
边鄙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四众)
(杂名)(参见:四众)
摄众生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谓之接生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之一。以摄一切众生而饶益之为戒法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又谓之接生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之一。以摄一切众生而饶益之为戒法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护摩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护摩之修法者。
(杂语)为护摩之修法者。
听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听闻说法之人也。
(杂语)听闻说法之人也。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香印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赞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法事之式,唱赞偈者。其头首谓为赞头,馀人谓之赞众。有四智赞,吉祥赞等种种之赞文。
(杂语)于法事之式,唱赞偈者。其头首谓为赞头,馀人谓之赞众。有四智赞,吉祥赞等种种之赞文。
六和合众
【佛学常见辞汇】
即僧伽。
即僧伽。
别众食
【佛学常见辞汇】
四位比丘以上别聚一处乞食食,称为别众食,为佛制所不许。
四位比丘以上别聚一处乞食食,称为别众食,为佛制所不许。
拈花示众
【佛学常见辞汇】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
众生好度人难度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