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6,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2 53 54 55 下一页
观众生三十相
众生本性
众生无始无终
众生爱乐十由
众生忍
众生相
众生心
众生见
众生界
众生恩
众生垢
众生根
众生想
众生说
佛类词典(续上)
众生观众生三十相
众生本性
众生无始无终
众生爱乐十由
众生忍
众生相
众生心
众生见
众生界
众生恩
众生垢
众生根
众生想
众生说
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萨埵Sattva,仆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众生有多义:(一)众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也。」(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注维摩经二曰:「生曰:众生者众事会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义章六曰:「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经慧苑疏曰:「众法成生,亦名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此据一期受报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不曰众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灯论曰:「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曰:「多生相续,名曰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俱舍光记一上曰:「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众死。」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众共而生,故名众生。
(术语)梵语萨埵Sattva,仆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众生有多义:(一)众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也。」(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注维摩经二曰:「生曰:众生者众事会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义章六曰:「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经慧苑疏曰:「众法成生,亦名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此据一期受报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不曰众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灯论曰:「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曰:「多生相续,名曰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俱舍光记一上曰:「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众死。」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众共而生,故名众生。
观众生三十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三十种之众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三如于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三如第七情。十四如十三入。十五如十九界。十六如无色界色。十七如燋谷芽。十八如须陀洹身见。十九如阿那含入胎。二十如阿罗汉三毒。二十一如得忍菩萨以贪恚毁禁。二十二如佛烦恼习。二十三如盲者见色。二十四如入灭尽定出入息。二十五如空中鸟迹。二十六如石女儿。二十七如化人烦恼。二十八如梦所见已寤。二十九如灭度者受身。三十如无烟火。
(名数)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三十种之众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三如于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三如第七情。十四如十三入。十五如十九界。十六如无色界色。十七如燋谷芽。十八如须陀洹身见。十九如阿那含入胎。二十如阿罗汉三毒。二十一如得忍菩萨以贪恚毁禁。二十二如佛烦恼习。二十三如盲者见色。二十四如入灭尽定出入息。二十五如空中鸟迹。二十六如石女儿。二十七如化人烦恼。二十八如梦所见已寤。二十九如灭度者受身。三十如无烟火。
众生本性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众生本性,为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变随缘二义,其随缘故为众生。众生之本体即法身,故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五教章中曰:「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指事记曰:「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华玄义六明六种眷属中曰:「理性眷属,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理性相关,任运是子,故曰: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尊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此是理性,不关结缘不结缘,皆是佛子也。」
(杂语)众生本性,为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变随缘二义,其随缘故为众生。众生之本体即法身,故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五教章中曰:「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指事记曰:「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华玄义六明六种眷属中曰:「理性眷属,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理性相关,任运是子,故曰: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尊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此是理性,不关结缘不结缘,皆是佛子也。」
众生无始无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体既为法身,则法身无始无终,众生亦无始无终也。且众生无始,以无明无始故也。(参见:无始无明)
(术语)众生之体既为法身,则法身无始无终,众生亦无始无终也。且众生无始,以无明无始故也。(参见:无始无明)
众生爱乐十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三十七参,开敷一切树华夜神对童子说一切众生爱乐十由:一如来威德力故。二顺如来教故。三行如来语故。四学如来行故。五得如来所护力故。六修如来所印道故。七种如来所行善故。八依如来所说法故。九如来智慧日光所照故。十如来性净业力所摄故。见唐华严经七十二。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三十七参,开敷一切树华夜神对童子说一切众生爱乐十由:一如来威德力故。二顺如来教故。三行如来语故。四学如来行故。五得如来所护力故。六修如来所印道故。七种如来所行善故。八依如来所说法故。九如来智慧日光所照故。十如来性净业力所摄故。见唐华严经七十二。
众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参见: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术语)二忍之一。(参见: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众生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我人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佛学常见辞汇】
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三藏法数】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三藏法数】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术语)我人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佛学常见辞汇】
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三藏法数】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三藏法数】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众生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所有之心也。起信论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生心有真妄二者,依严家则以真心为大乘之体,即如来藏心也。义记上曰:「众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依台家则以妄心为大乘之法体,所谓介尔阴妄之心是也。依相宗则是阿赖耶之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与妄心。(参见:二心)
(术语)一切众生所有之心也。起信论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生心有真妄二者,依严家则以真心为大乘之体,即如来藏心也。义记上曰:「众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依台家则以妄心为大乘之法体,所谓介尔阴妄之心是也。依相宗则是阿赖耶之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与妄心。(参见:二心)
二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心,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真净明妙,离虚妄之想者。二、妄心,为起念而分别生一切种种之境界者。楞严经曰:「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又】一、定心,禅定之心也,又修定善之心也。二、散心,散乱之心也。又修散善之心也。(参见:二善)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三藏法数】
(出莲宗宝鉴)
〔一、真心〕,谓自性清净之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离虚妄想,故曰真心。
〔二、妄心〕,谓全真成妄,随境生灭,念念不实,故曰妄心。(随境者,随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相应心〕,应即当也,谓一念妄心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心。
〔二、不相应心〕,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名数)一、真心,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真净明妙,离虚妄之想者。二、妄心,为起念而分别生一切种种之境界者。楞严经曰:「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又】一、定心,禅定之心也,又修定善之心也。二、散心,散乱之心也。又修散善之心也。(参见:二善)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三藏法数】
(出莲宗宝鉴)
〔一、真心〕,谓自性清净之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离虚妄想,故曰真心。
〔二、妄心〕,谓全真成妄,随境生灭,念念不实,故曰妄心。(随境者,随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相应心〕,应即当也,谓一念妄心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心。
〔二、不相应心〕,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众生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固执实有众生之妄见也。我见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众生实有的妄见,是我见的别名。
【三藏法数】
谓众生妄计五阴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
(术语)谓固执实有众生之妄见也。我见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众生实有的妄见,是我见的别名。
【三藏法数】
谓众生妄计五阴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
众生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十界之中,除去佛界,其他九界都叫做众生界。
(界名)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十界之中,除去佛界,其他九界都叫做众生界。
众生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恩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恩之一。(参见:四恩)
【三藏法数】
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术语)四恩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恩之一。(参见:四恩)
【三藏法数】
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佛学常见辞汇】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佛学次第统编】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一、父母之恩 二、国王之恩(即国家之恩)
三、众生之恩(即社会之恩) 四、三宝之恩
【三藏法数】
(出本生心地观经)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国王恩〕,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四、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
〔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父母恩。
〔三、师友恩〕,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是为师友恩。
〔四、檀越恩〕,梵语檀,华言施。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是为檀越恩。
(名数)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佛学常见辞汇】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佛学次第统编】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一、父母之恩 二、国王之恩(即国家之恩)
三、众生之恩(即社会之恩) 四、三宝之恩
【三藏法数】
(出本生心地观经)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国王恩〕,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四、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
〔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父母恩。
〔三、师友恩〕,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是为师友恩。
〔四、檀越恩〕,梵语檀,华言施。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是为檀越恩。
众生垢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取我之心曰众生垢。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慧远疏曰:「取我之心,名为众生垢。」
(术语)取我之心曰众生垢。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慧远疏曰:「取我之心,名为众生垢。」
众生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根性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术语)众生之根性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众生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固执实有众生之妄想也。维摩经问疾品曰:「除我想及众生想。」
(术语)固执实有众生之妄想也。维摩经问疾品曰:「除我想及众生想。」
众生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类说经之一。
【三藏法数】
谓众生亦能说法者,由众生诸佛,体本不二,佛所说法,即众生说;众生说法,即诸佛说,是名众生说也。
(术语)五类说经之一。
【三藏法数】
谓众生亦能说法者,由众生诸佛,体本不二,佛所说法,即众生说;众生说法,即诸佛说,是名众生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