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6,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下一页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净华众
净众
恶众生
云众水众
云集众
发起众
温室洗浴众僧经
普渡众生
菩萨圣众
无缘之众生
等众生界
等集众德三昧经
众
佛类词典(续上)
密众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净华众
净众
恶众生
云众水众
云集众
发起众
温室洗浴众僧经
普渡众生
菩萨圣众
无缘之众生
等众生界
等集众德三昧经
众
密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密教之众徒也。
(杂名)密教之众徒也。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净佛国土者,维摩经佛国品所谓「若菩萨愿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土即菩萨成佛时感得之国土,盖欲令当来自身所住之国土清净,必先清净己心,己心清净,则其国土得清净也。故菩萨发大愿心,成就当来己净土,而清净心行,谓之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又维摩经佛国品所谓「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净土。」菩萨感佛土,必有所化之众生,佛土之净秽,随于所化众生之净秽,所化之众生清净,则其土清净,所化之众生污秽,则其土亦污秽。故菩萨为庄严佛国土而今日教化众生,众生随其教,而身成就清净之善业故当来往生彼佛国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报,共得清净。因之而教化众生,谓之成就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曰:「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杂语)净佛国土者,维摩经佛国品所谓「若菩萨愿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土即菩萨成佛时感得之国土,盖欲令当来自身所住之国土清净,必先清净己心,己心清净,则其国土得清净也。故菩萨发大愿心,成就当来己净土,而清净心行,谓之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又维摩经佛国品所谓「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净土。」菩萨感佛土,必有所化之众生,佛土之净秽,随于所化众生之净秽,所化之众生清净,则其土清净,所化之众生污秽,则其土亦污秽。故菩萨为庄严佛国土而今日教化众生,众生随其教,而身成就清净之善业故当来往生彼佛国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报,共得清净。因之而教化众生,谓之成就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曰:「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净华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极乐者,化生于清净之莲华,具七种净法,是曰净华众。愿生偈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参见:七华)
(术语)往生极乐者,化生于清净之莲华,具七种净法,是曰净华众。愿生偈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参见:七华)
净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清净持戒之僧众也。
(杂语)清净持戒之僧众也。
恶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恶有情。散善义曰:「恶世界,恶众生。」
(术语)即恶有情。散善义曰:「恶世界,恶众生。」
云众水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与云兄水弟同。
(杂语)与云兄水弟同。
云集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弟子为二分,常随从闻教助化者,谓之常随众,限于或时或处从他方如云之多而来集者,谓之云集众。此云集众限于大乘经。智旭之楞严文句一曰:「与大比丘众已下,具列常随云集两类,显同闻众成就。」
(术语)如来之弟子为二分,常随从闻教助化者,谓之常随众,限于或时或处从他方如云之多而来集者,谓之云集众。此云集众限于大乘经。智旭之楞严文句一曰:「与大比丘众已下,具列常随云集两类,显同闻众成就。」
发起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众之一。如法华经之会座,依舍利弗三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谓之发起众。法华文句二曰:「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饱。」
【三藏法数】
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
(术语)四众之一。如法华经之会座,依舍利弗三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谓之发起众。法华文句二曰:「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饱。」
【三藏法数】
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
温室洗浴众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洗浴之功德。
(经名)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洗浴之功德。
普渡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谓视众生在世,营营扰扰,如在海中,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悉救济之,使登彼岸也。
【俗语佛源】
众生,梵语萨,新译(玄奘译法)为有情,旧译(鸠摩罗什译法)为众生;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普渡众生,语出《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渡脱一切众生』。」佛教认为芸芸众生,营营扰扰,漂泊于烦恼苦海之中无有出期,为了众生脱离一切痛苦,于是除学人自身刻苦修习外,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分别演说不同的法要,使众生證悟真理,达到涅槃彼岸,让众生都能过著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普渡众生,是佛教提倡净化人间、多做善事,帮助许多人脱离苦难的一贯宗旨。俗例如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但是也不要以为朱伯儒的仁慈是不分对象的,他可不是一个普渡众生的佛爷。」(无名氏)
(术语)佛谓视众生在世,营营扰扰,如在海中,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悉救济之,使登彼岸也。
【俗语佛源】
众生,梵语萨,新译(玄奘译法)为有情,旧译(鸠摩罗什译法)为众生;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普渡众生,语出《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渡脱一切众生』。」佛教认为芸芸众生,营营扰扰,漂泊于烦恼苦海之中无有出期,为了众生脱离一切痛苦,于是除学人自身刻苦修习外,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分别演说不同的法要,使众生證悟真理,达到涅槃彼岸,让众生都能过著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普渡众生,是佛教提倡净化人间、多做善事,帮助许多人脱离苦难的一贯宗旨。俗例如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但是也不要以为朱伯儒的仁慈是不分对象的,他可不是一个普渡众生的佛爷。」(无名氏)
菩萨圣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有未断惑者,是凡夫之菩萨,初地以上断几分之惑者,是圣众也。
(术语)菩萨有未断惑者,是凡夫之菩萨,初地以上断几分之惑者,是圣众也。
无缘之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菩萨有本来所化之众生系属之,是为有缘之众生。故于此佛有缘者,于彼佛无缘,于无缘之众生,毕竟不得化之。
(术语)佛菩萨有本来所化之众生系属之,是为有缘之众生。故于此佛有缘者,于彼佛无缘,于无缘之众生,毕竟不得化之。
等众生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众生界也,该收一切众之称。起信论曰:「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
(术语)遍众生界也,该收一切众之称。起信论曰:「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
等集众德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僧伽Sam%gha,此译众,旧译家谓四人已上之和合,新译家谓三人已上之和合。天台观经疏曰:「众者,四人已上乃至百千无量。」法华义疏二曰:「四人已上,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为众。」法华玄赞一曰:「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已上得僧名故。」(参见:僧)
(术语)梵语僧伽Sam%gha,此译众,旧译家谓四人已上之和合,新译家谓三人已上之和合。天台观经疏曰:「众者,四人已上乃至百千无量。」法华义疏二曰:「四人已上,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为众。」法华玄赞一曰:「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已上得僧名故。」(参见:僧)
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