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1,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赞众
六和合众
别众食
拈花示众
众生好度人难度
截断众流
二种众生
四衍众
五法──比丘入众五法
五事恃怙──众生五事恃怙
化教通内外众
制教唯内众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习爱众生
佛类词典(续上)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赞众
六和合众
别众食
拈花示众
众生好度人难度
截断众流
二种众生
四衍众
五法──比丘入众五法
五事恃怙──众生五事恃怙
化教通内外众
制教唯内众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习爱众生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香印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赞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法事之式,唱赞偈者。其头首谓为赞头,馀人谓之赞众。有四智赞,吉祥赞等种种之赞文。
(杂语)于法事之式,唱赞偈者。其头首谓为赞头,馀人谓之赞众。有四智赞,吉祥赞等种种之赞文。
六和合众
【佛学常见辞汇】
即僧伽。
即僧伽。
别众食
【佛学常见辞汇】
四位比丘以上别聚一处乞食食,称为别众食,为佛制所不许。
四位比丘以上别聚一处乞食食,称为别众食,为佛制所不许。
拈花示众
【佛学常见辞汇】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
众生好度人难度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截断众流
【俗语佛源】
禅宗的云门宗有三句「转语」示人。《五灯会元》卷十五载:「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流。若辨得出,有参学份;若辨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截断众流」,即一法不立,为「真如门」。后论诗者借用禅语,指见识超群、不同凡响的作品。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上》:「禅宗论云门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予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李明权)
禅宗的云门宗有三句「转语」示人。《五灯会元》卷十五载:「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流。若辨得出,有参学份;若辨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截断众流」,即一法不立,为「真如门」。后论诗者借用禅语,指见识超群、不同凡响的作品。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上》:「禅宗论云门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予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李明权)
二种众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出大智度论)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四衍众
【三藏法数】
(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證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是名菩萨。
〔四、佛〕,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历劫修因,行满果圆,是名为佛。(无缘慈者,谓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能自然现益也。)
(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證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是名菩萨。
〔四、佛〕,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历劫修因,行满果圆,是名为佛。(无缘慈者,谓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能自然现益也。)
五法──比丘入众五法
【三藏法数】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悯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悯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悯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是为善知坐处。(上座者,谓戒腊在前,道德闻达之比丘也。)
〔四、说于法语〕,谓比丘入于大众中,不宜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是为说于法语。
〔五、见过默然〕,谓比丘入大众中,若见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便言说,恐致别异,故当安忍,默而不言,是为见过默然。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悯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悯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悯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是为善知坐处。(上座者,谓戒腊在前,道德闻达之比丘也。)
〔四、说于法语〕,谓比丘入于大众中,不宜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是为说于法语。
〔五、见过默然〕,谓比丘入大众中,若见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便言说,恐致别异,故当安忍,默而不言,是为见过默然。
五事恃怙──众生五事恃怙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恃怙,犹倚赖也。佛为愚痴众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无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无为之道,故说此五事以警发之。
〔一、恃怙年少〕,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谓人倚赖形貌端正,娇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顾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势〕,谓倚赖势力强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无所畏忌,不顾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谓倚赖才调器量,超越卓异,妄自尊大,轻藐于人,而不顾祸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贵族〕,谓人倚赖种族尊贵,阀阅高显,憍傲纵恣,侮慢于人,而不顾衰败之相寻也。
(出出曜经)
恃怙,犹倚赖也。佛为愚痴众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无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无为之道,故说此五事以警发之。
〔一、恃怙年少〕,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谓人倚赖形貌端正,娇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顾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势〕,谓倚赖势力强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无所畏忌,不顾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谓倚赖才调器量,超越卓异,妄自尊大,轻藐于人,而不顾祸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贵族〕,谓人倚赖种族尊贵,阀阅高显,憍傲纵恣,侮慢于人,而不顾衰败之相寻也。
化教通内外众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制教唯内众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三藏法数】
谓菩萨所證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冥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谓菩萨所證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冥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习爱众生
【三藏法数】
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