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1,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说四众过戒
对告众
广济众生神咒
影向众
影响众
诸龙众
龙象众
弥陀初会圣众
讲众
职众
边鄙众
摄众生戒
护摩众
听众
佛类词典(续上)
僧众说四众过戒
对告众
广济众生神咒
影向众
影响众
诸龙众
龙象众
弥陀初会圣众
讲众
职众
边鄙众
摄众生戒
护摩众
听众
僧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为僧伽之略,多数之比丘和合为一团也,译曰众。僧众为梵汉双举之熟语。名义集七曰:「普集僧众。」
(术语)僧为僧伽之略,多数之比丘和合为一团也,译曰众。僧众为梵汉双举之熟语。名义集七曰:「普集僧众。」
说四众过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
对告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尊说法之时,以大众内某一人为对手而说法。如节章之初,有「佛告阿难」者,阿难为对告众也。阿弥陀经,般若经之舍利弗,亦为对告众。
(术语)世尊说法之时,以大众内某一人为对手而说法。如节章之初,有「佛告阿难」者,阿难为对告众也。阿弥陀经,般若经之舍利弗,亦为对告众。
广济众生神咒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异名。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异名。
影向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众)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影响众)
(术语)(参见:四众)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影响众)
影响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影向众。四众之一。诸佛及法身之菩萨,为赞助释迦如来之教化,应现如影如响之身也。释迦之法主如形声,诸菩萨如影响,文殊普贤等诸菩萨是也。法华文句三曰:「影响者往古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补法王,如众星绕月,虽无为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响众。」同记曰:「次释影响众者,然化主形声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
【佛学常见辞汇】
又作影向众,为四众之一,诸佛与法身菩萨,为了赞助释迦如来的教化,于是应现如影如响之身,以拥护释迦如来的道场。
【三藏法数】
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匡者,正也。辅者,助也。言古佛、菩萨,隐大现小,而来匡辅释迦法王也。)
(术语)或作影向众。四众之一。诸佛及法身之菩萨,为赞助释迦如来之教化,应现如影如响之身也。释迦之法主如形声,诸菩萨如影响,文殊普贤等诸菩萨是也。法华文句三曰:「影响者往古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补法王,如众星绕月,虽无为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响众。」同记曰:「次释影响众者,然化主形声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
【佛学常见辞汇】
又作影向众,为四众之一,诸佛与法身菩萨,为了赞助释迦如来的教化,于是应现如影如响之身,以拥护释迦如来的道场。
【三藏法数】
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匡者,正也。辅者,助也。言古佛、菩萨,隐大现小,而来匡辅释迦法王也。)
诸龙众
【佛学大辞典】
(异类)八部众之一。
【三藏法数】
诸龙众者,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异类)八部众之一。
【三藏法数】
诸龙众者,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龙象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四众)
(杂名)(参见:四众)
弥陀初会圣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讲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听闻讲义之大众。集于讲堂之人众。
(术语)听闻讲义之大众。集于讲堂之人众。
职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总称法会时带梵呗散华等各职务参于一麻之僧众。又作色众。色为色目之义。
(杂名)总称法会时带梵呗散华等各职务参于一麻之僧众。又作色众。色为色目之义。
边鄙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四众)
(杂名)(参见:四众)
摄众生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谓之接生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之一。以摄一切众生而饶益之为戒法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又谓之接生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之一。以摄一切众生而饶益之为戒法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护摩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护摩之修法者。
(杂语)为护摩之修法者。
听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听闻说法之人也。
(杂语)听闻说法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