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1,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海众
大唐众经音义
大众
大众印
大众部
大众生弥卢
大众威德畏
大会众
下化众生
下众
亡五众物
天众
天众五相
佛类词典(续上)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海众
大唐众经音义
大众
大众印
大众部
大众生弥卢
大众威德畏
大会众
下化众生
下众
亡五众物
天众
天众五相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一、密迹金刚士,二、乌刍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罗达,四、金毗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婆楼那,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兰单托半祇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天,十三、释王三十三,十四、大辩功德天,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王,十九、毗沙门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二十二、摩尼跋陀罗,二十三、散支大将,二十四、难陀跋难陀,二十五、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二十六、水火雷电神,二十七、鸠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名数)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众,有各各本形。一、密迹金刚士,二、乌刍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罗达,四、金毗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婆楼那,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兰单托半祇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天,十三、释王三十三,十四、大辩功德天,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王,十九、毗沙门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二十二、摩尼跋陀罗,二十三、散支大将,二十四、难陀跋难陀,二十五、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二十六、水火雷电神,二十七、鸠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四卷。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书名)十四卷。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大海众
【佛学大辞典】
(譬喻)众水入海。则为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则皆为一味如大海。故云海众。又譬众之多者曰海。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此阎浮提有四大河,一切诸流皆投归于海。众僧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往生要集中本曰:「清净大海众。」
(譬喻)众水入海。则为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则皆为一味如大海。故云海众。又譬众之多者曰海。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此阎浮提有四大河,一切诸流皆投归于海。众僧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往生要集中本曰:「清净大海众。」
大唐众经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切经音义之异名。
(书名)一切经音义之异名。
大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摩诃僧伽Maha%sam%gha,译为大众。多众也,众有三人四人之异义。(参见:众)。智度论曰:「大众者,除佛馀一切贤圣。」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术语)梵语,摩诃僧伽Maha%sam%gha,译为大众。多众也,众有三人四人之异义。(参见:众)。智度论曰:「大众者,除佛馀一切贤圣。」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大众印
【佛学大辞典】
(物名)一寺公用之印鉴也。毗奈耶杂事一曰:「佛言:凡印有二: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印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
(物名)一寺公用之印鉴也。毗奈耶杂事一曰:「佛言:凡印有二: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印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
大众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有二:一、为根本结集时之大众部。以窟内之结集,谓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结集,谓之大众部。是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灭后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确立大众部之本义(以前未见宗义之相异),尔后自其部更出异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师利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诃僧祇Maha%sa%m%ghika(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Sthavira(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宗轮论述记上曰:「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言大众,皆由未生怨生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时虽两处结集人无异诤法无异说,界内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极多。乃至大天乖诤昔时界外少年之僧,门人苗裔共为一朋名大众部,取昔为名,往苦界内耆旧之僧共为一徒名上座部。」二、四律五论中之摩诃僧祇律(译言大众)是也。此乃指窟内之上座部,名为大众者,其故以窟内上座部之律藏,诵出八十度名为八十诵,百年之间,五师相传,至优婆鞠多。鞠多之门人有五师,各立一见。于根本之八十诵律,建立一宗之律部,上座部之律藏,于此分五部。以是根本之八十诵律,称为大众部。是现存四律中之摩诃僧祇律也。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览五部经律,是故名为摩诃僧祇。」翻译名义集四曰:「智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行事钞上一之二曰:「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宗之典。」同资持记曰:「如来灭后迦叶结集为八十诵律,五师相继一百年来并无支派,后因净计遂分五宗。(中略)言大众者此沥窟外部,高僧传论云: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彼言大众乃是窟外,此云大众定是窟内。即今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以五百人亦大众故(智论则云千人),是则大众名通二部,上座唯局窟外,学者须细辨之。」又行事钞同卷曰:「僧祇律是根本,部馀是五部。」同资持记曰:「具云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从众为名,即窟内部。」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流派)有二:一、为根本结集时之大众部。以窟内之结集,谓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结集,谓之大众部。是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灭后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确立大众部之本义(以前未见宗义之相异),尔后自其部更出异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师利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诃僧祇Maha%sa%m%ghika(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Sthavira(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宗轮论述记上曰:「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言大众,皆由未生怨生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时虽两处结集人无异诤法无异说,界内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极多。乃至大天乖诤昔时界外少年之僧,门人苗裔共为一朋名大众部,取昔为名,往苦界内耆旧之僧共为一徒名上座部。」二、四律五论中之摩诃僧祇律(译言大众)是也。此乃指窟内之上座部,名为大众者,其故以窟内上座部之律藏,诵出八十度名为八十诵,百年之间,五师相传,至优婆鞠多。鞠多之门人有五师,各立一见。于根本之八十诵律,建立一宗之律部,上座部之律藏,于此分五部。以是根本之八十诵律,称为大众部。是现存四律中之摩诃僧祇律也。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览五部经律,是故名为摩诃僧祇。」翻译名义集四曰:「智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行事钞上一之二曰:「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宗之典。」同资持记曰:「如来灭后迦叶结集为八十诵律,五师相继一百年来并无支派,后因净计遂分五宗。(中略)言大众者此沥窟外部,高僧传论云: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彼言大众乃是窟外,此云大众定是窟内。即今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以五百人亦大众故(智论则云千人),是则大众名通二部,上座唯局窟外,学者须细辨之。」又行事钞同卷曰:「僧祇律是根本,部馀是五部。」同资持记曰:「具云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从众为名,即窟内部。」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大众生弥卢
【佛学大辞典】
(明王)谓不动尊也。见底哩三昧耶不动念诵法。梵Meru。
(明王)谓不动尊也。见底哩三昧耶不动念诵法。梵Meru。
大众威德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怖畏)
【三藏法数】
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术语)(参见:五怖畏)
【三藏法数】
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五怖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一、不活畏,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二、恶名畏,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三、死畏,虽发广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四、恶道畏,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五、大众咸德畏,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三藏法数】
(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證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名数)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一、不活畏,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二、恶名畏,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三、死畏,虽发广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四、恶道畏,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五、大众咸德畏,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三藏法数】
(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證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大会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贤圣之众会。往生论注下曰:「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智相光明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
(术语)贤圣之众会。往生论注下曰:「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智相光明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
下化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起四弘誓愿,上求菩提,下济众生也。完具此上求下化之二者,名为大菩提心。往生要集上末曰:「总言之愿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心,别谓之四弘誓愿。」九品义曰:「菩提心者,觉悟义也。(中略)若略说者,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心也。」止观一上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术语)菩萨起四弘誓愿,上求菩提,下济众生也。完具此上求下化之二者,名为大菩提心。往生要集上末曰:「总言之愿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心,别谓之四弘誓愿。」九品义曰:「菩提心者,觉悟义也。(中略)若略说者,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心也。」止观一上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下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沙弥,沙弥尼,学法女,出家男,出家女,优婆塞,优婆夷。谓之梵网宗下七众。再加大僧大尼二众,则成九众。见天台戒疏上。
(杂名)沙弥,沙弥尼,学法女,出家男,出家女,优婆塞,优婆夷。谓之梵网宗下七众。再加大僧大尼二众,则成九众。见天台戒疏上。
亡五众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死亡五众之遗物也,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为五众,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以之分与现在之僧众,金银田园等之重物以之归入于常住物。见轻重仪,行事钞下一。
(术语)死亡五众之遗物也,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为五众,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以之分与现在之僧众,金银田园等之重物以之归入于常住物。见轻重仪,行事钞下一。
天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称梵天帝释等凡属天部之种类。
(术语)总称梵天帝释等凡属天部之种类。
天众五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衰)
(术语)(参见:五衰)
五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