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十二威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沙弥之威仪数也。扶桑略记曰:「沙弥十戒七十二威仪。」
八大童子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之异名。
九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等之仪礼也。此为印度古来所行之致敬式。西域记第二谓「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是也。又出释氏要览中。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
十二天仪轨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二天供仪轨之略名。
十二不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恶律仪同。(参见:十二恶律仪),及恶律仪条。
十二恶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 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 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 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 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 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 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 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 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 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 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案,是为恶律仪。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因(编者注:「因」疑为「囚」字),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是为恶律仪。
十二天供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十戒仪则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沙弥十戒仪则经之略名。
十戒法并威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三千威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细别比丘之威仪作法者也。大部辅注十一曰:「三千威仪,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行住坐卧),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威仪。」案是不过凿说,三千者极言其多也。藏中大比丘三千威仪有二,明一千百八十二事。楞严经曰:「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六祖坛经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又】经名。大比丘三千威仪之略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千者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法数者强凿成三千之数量。(参见:三字部三千威仪)
【佛学常见辞汇】
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此三千威仪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千者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是。
三千威仪
四   重┐
十三僧残 │       ┌行┐
二 不 定│       │住│       ┌过去┐
三十尼萨耆├二百五十戒各具┤ ├四威仪为一千历┤现在├三世为三千
九十波逸提│       │坐│       └未来┘
一百众学 │       └卧┘
七 灭 诤┘
三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于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三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此中摄中善中恶之二无表色。若行中品之善而发善之无表色,非如律仪之极善,故谓之非律仪。若行中品之恶而发恶之无表色,非如不律仪之极恶,故谓之非不律仪。盖上二者,别开极善极恶,第三者,合聚中善中恶。下善下恶不发无表色,则不摄于此中。俱舍论十四曰:「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又】律仪之一,别开为三律戒:一、别解脱律仪,受五戒八戒等戒法发身内之善无表色者,别解脱者界法之异名,戒法为别别除身口之恶者,故云别解脱。二、静虑律仪,入于禅定,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无表色者,静虑为禅定之异名,又名定共戒。三、无漏律仪,圣者发无漏智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无漏无表色者,又名道共戒。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别解脱静虑道生。」
【佛学次第统编】
以律仪差别,略为三种者:
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尘戒。
二、静虑生律仪 谓色尘戒。
三、道生律仪 谓无漏戒。
三业四威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乃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佛学次第统编】
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可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千手千眼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之略。一卷。不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