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78,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50 51 52 53 下一页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
忏仪
释门章服仪
释门归敬仪
摄律仪戒
护命放生仪轨法
观行仪轨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法轨
观身成佛仪轨
四威仪具足
四教──化仪四教
威仪戒
千劫金刚定中学诸威仪
佛类词典(续上)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
忏仪
释门章服仪
释门归敬仪
摄律仪戒
护命放生仪轨法
观行仪轨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法轨
观身成佛仪轨
四威仪具足
四教──化仪四教
威仪戒
千劫金刚定中学诸威仪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七佛药师之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七佛药师之念诵法。
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经名)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忏仪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忏法之仪式也。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佛祖统纪三十三曰:「僧传称:汉魏以来,请僧设供,同于祠祀。起坐威仪,略无规矩。至晋朝安法师,始依经律作赴请礼赞等仪。」
【佛学常见辞汇】
忏法的仪式。有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之别。
【佛学次第统编】
忏法之仪式甚多,略举如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
(修法)忏法之仪式也。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佛祖统纪三十三曰:「僧传称:汉魏以来,请僧设供,同于祠祀。起坐威仪,略无规矩。至晋朝安法师,始依经律作赴请礼赞等仪。」
【佛学常见辞汇】
忏法的仪式。有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之别。
【佛学次第统编】
忏法之仪式甚多,略举如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
释门章服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著。旧律宗比丘之章服,依此而可知。元照有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
(书名)一卷,唐道宣著。旧律宗比丘之章服,依此而可知。元照有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
释门归敬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宋彦起有释门归敬仪护法记,了然有通真记三卷。其护法记仅存卷上。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宋彦起有释门归敬仪护法记,了然有通真记三卷。其护法记仅存卷上。
摄律仪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该摄大小乘一切戒律而持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该摄大小乘一切戒律而持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护命放生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观行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之异名。
(经名)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之异名。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法轨
【佛学大辞典】
(书名)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之别名。
(书名)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之别名。
观身成佛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之略。
(经名)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之略。
四威仪具足
【佛学次第统编】
威仪者,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是为威仪。具足者,具备满足也,四威仪者。
一、行 二、住 三、坐 四、卧
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如有人言:
行如风 立如松 坐如钟 卧如弓
表威仪之状略如是也。
威仪者,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是为威仪。具足者,具备满足也,四威仪者。
一、行 二、住 三、坐 四、卧
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如有人言:
行如风 立如松 坐如钟 卧如弓
表威仪之状略如是也。
四教──化仪四教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
〔四、不定教〕,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證大果;或闻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出天台四教仪)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
〔四、不定教〕,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證大果;或闻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威仪戒
【三藏法数】
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千劫金刚定中学诸威仪
【三藏法数】
谓等觉菩萨复住寿千劫,学佛一切威仪,象王观视,师子游步,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皆现在前,入佛行处,坐佛道场也。
谓等觉菩萨复住寿千劫,学佛一切威仪,象王观视,师子游步,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皆现在前,入佛行处,坐佛道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