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2,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下一页
燄口施食仪
应仪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赙仪
断律仪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
忏仪
释门章服仪
释门归敬仪
摄律仪戒
护命放生仪轨法
观行仪轨
佛类词典(续上)
燄口仪轨经燄口施食仪
应仪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赙仪
断律仪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
忏仪
释门章服仪
释门归敬仪
摄律仪戒
护命放生仪轨法
观行仪轨
燄口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燄口仪轨经之略名。
(经名)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燄口仪轨经之略名。
燄口施食仪
【佛学大辞典】
(经名)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之略称。
(经名)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之略称。
应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应人天供养之威仪者。即阿罗汉之旧译。出三藏记集一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玄应音义四曰:「应仪道,又言应真,或言真人,旧云无著果,亦云阿罗诃,今言阿罗汉,皆是一义。」
(术语)具应人天供养之威仪者。即阿罗汉之旧译。出三藏记集一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玄应音义四曰:「应仪道,又言应真,或言真人,旧云无著果,亦云阿罗诃,今言阿罗汉,皆是一义。」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摩译。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玄奘译之菩萨戒本,同本异译。记菩萨戒之戒相者。五戒者为五邪命五放逸事等。非杀,盗等五戒。大乘律之摄。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摩译。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玄奘译之菩萨戒本,同本异译。记菩萨戒之戒相者。五戒者为五邪命五放逸事等。非杀,盗等五戒。大乘律之摄。
赙仪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他家有死人时补助费用所赠之钱财。
(杂语)为他家有死人时补助费用所赠之钱财。
断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九无间道共生之静卢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之称。有断烦恼之作用,故名。
(术语)与九无间道共生之静卢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之称。有断烦恼之作用,故名。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七佛药师之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七佛药师之念诵法。
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经名)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忏仪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忏法之仪式也。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佛祖统纪三十三曰:「僧传称:汉魏以来,请僧设供,同于祠祀。起坐威仪,略无规矩。至晋朝安法师,始依经律作赴请礼赞等仪。」
【佛学常见辞汇】
忏法的仪式。有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之别。
【佛学次第统编】
忏法之仪式甚多,略举如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
(修法)忏法之仪式也。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佛祖统纪三十三曰:「僧传称:汉魏以来,请僧设供,同于祠祀。起坐威仪,略无规矩。至晋朝安法师,始依经律作赴请礼赞等仪。」
【佛学常见辞汇】
忏法的仪式。有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之别。
【佛学次第统编】
忏法之仪式甚多,略举如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
释门章服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著。旧律宗比丘之章服,依此而可知。元照有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
(书名)一卷,唐道宣著。旧律宗比丘之章服,依此而可知。元照有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
释门归敬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宋彦起有释门归敬仪护法记,了然有通真记三卷。其护法记仅存卷上。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宋彦起有释门归敬仪护法记,了然有通真记三卷。其护法记仅存卷上。
摄律仪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该摄大小乘一切戒律而持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该摄大小乘一切戒律而持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护命放生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观行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之异名。
(经名)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之异名。